寒冬骑自行车拜年,你体验过吗?
俗话说,腊八之后就是年了。腊月十六,关于年的记忆,一点点涌上心头。
今日杭州零下八度,出门的时候,风刮过脸颊,不是温柔的轻抚,却是刺骨的寒意。看着骑自行车的小伙伴从身边经过,升起满满的敬意;也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几乎是同样的寒冬,父母骑着自行车载着我们拜年的情景。
我们家在农村,亲戚朋友也基本都是农民。在家乡,90年代初的农民,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大部分人都还在家务农,大部分农田也有人耕种,过年时节,正好是农闲,农人们最是幸福清闲的时候。因此,他们非常热衷“拜年”这件事。
每当过了大年初一,大家就开始忙碌拜年的事儿。或许在年前,亲戚们就已经碰过头,确定年初几去谁家。到了那一天,所有的亲戚,无论是刮风下雨,都会准时相聚在一起。
离我们家最远的亲戚需要骑自行车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也没有电瓶车,更没有小汽车,走亲戚,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我记得,在余华的小说《兄弟》中,就有场景说,宋刚买了辆自行车,每天接送美貌妻子上下班的事儿羡煞众人。80年代能买上一辆自行车是很了不得的事儿。不过等到90年代初,自行车已经不那么受重视,越来越普及。不过,小时候还是会经常看到被擦得发黑透亮的自行车,那气度似乎比得上乌黑的奔驰。
我家有2辆自行车,每当拜年,父母便用它们载着我和妹妹串亲戚。寒冷的冬天,我们裹得像一只粽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尽管父/母挡在前头,还是冻得嘴唇发紫,最难受的是,常常下车后,双腿已经麻木,站都站不住。可是还是很愿意拜年。我看父母也很高兴,与亲戚聊天(何时适宜播种,何时适宜施肥,对于新年的计划等等),吃饭,感情好的亲戚家,可能还会留宿一晚。虽然,只能打地铺,可是睡在稻草铺上的感觉也很不错。
真佩服那时候的心境;不知道是太闲了,时间不值钱;还是亲戚们的感情实在太好。在大冷天,骑行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大人们头上的汗都结了冰,可还是乐此不彼;现在,即便坐在开着空调的驾驶室里,一听要开车2个小时拜年,估计不是至亲人的家里,也是不愿意去的。
以前农村人,招待亲戚,基本不用上街买菜。没有美酒佳肴,只是粗茶淡饭,可是席间觥筹交错,很是热闹。现在的餐桌上,什么稀罕的食物都有,可是人们却是食不知味,或者根本不想吃,表示要减肥;大家不是相互吹牛皮,就是关心孩子们的人生大事,年轻人拿出手机自顾自玩着。每个人家里都是好几层的小洋楼,留宿客人再也不用打地铺,可是,留宿这样的事情,几乎没可能再发生。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抱怨年味淡了,其实,不是年味淡了,是感情淡了。物质生活富足后,亲戚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原本大家都是一样的低矮小瓦房、都是一样骑自行车拜年、都是一样没有美酒佳肴…原本用于真诚交流、相互帮助、单纯质朴的情感,都化作了攀比、吹牛、嫉妒;当然,拜年也变了味。
可是,我猜,这是暂时的。人类对美、对情感的追求,不曾松懈过。我相信,年味会回来的,它会以全新的姿态,灿然回归。
就像是前两年受到电子书以及网上书店的冲击,实体书店几乎集体破产,可现在已经逐渐回暖。在崭新的实体书店里,人们不仅可以买到新书,还能安静、优雅的阅读,也可以与名家大咖面对面交流读书心得。
所以,年味回归是必然,不过,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大家所有人的努力。
关心内在品质,关注“爱悦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