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文库】传艺与传意之别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作者简介: 杨立德先生(1910.3—2002.7),天津著名形意拳家,师承郭汉之先生。曾两次参加新中固最早期的全国武术比赛并获多项奖牌。著有“形意桩法》《五行掌法》《习枪回忆录》《形意拳术见闻论》《八面掌》等武学著作。除此之外,杨先生所传的“五行连环剑”,入选固家体育总局首批“中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7年第2期
“艺”者,技艺也,艺术也。有文艺、武艺之分,工艺、曲艺、技艺、园艺等等之别。各行各业之艺,由老师传授给学生,故称传艺。一般习武者,皆以老师教学生为传授武艺。武术家所传之“艺”,为拳术及器械等练法和用法。
先师郭汉之曾言:形意拳术,讲内外双修,体用兼备,故有传“意”与传“艺”之别,此“意”向难言传,一般人听到此言,往往忽略过去,未加深究。现在回忆过去练拳的二三事以及郭老师的教诲,以说明“传意”之重要。
郭老师对于形意拳之“意”,颇为重视。曾说:“有形无意,与有意无形,各有偏缺,而意也有多种……”王芗斋先生亦注重“意”,曾著有《意拳正轨》一书,初时付印,即因争议不得已收回,故此书很少流通。
我们向郭老师学拳时,有一次,老师令我用劈掌试一学员。我因知其曾患过高血压之病,所以不敢放力,只一比划即停,故未打出。老师说:“如果你一定想要将人打出,那就错了。”又说:“你已将功夫练到身上,要注意偶合(指初时拳劲用对),应时时存在善意,注重武德。”随即向我讲授“意之本源”一文,要我今后多加体悟此文,以便研习“意”之作用。今摘录其中数句:
此真意虽无形象可睹,其固能为一切形象之主体,惟一无二。
1947年我在北京工作,常和几位朋友一起练习拳术。有一身材高大之人,见我教同事练拳,便想借制我取笑,以显示自己的功夫。他要求和我试手,我答以不会,他说:“咱们都在一起工作,试试无妨。”说着以手抓我,我说:“不能试”。他又用手按住我的后颈,用力下压。我心一怒,即用掖肋掌击在他胯上,丹田一抖,将他打出数步,坐在地上站不起来。经同事将他扶起,遛了一会儿才恢复行动,从此他再不敢自诩武功了。后我回津探亲时,将此事告知老师,郭老师说:“你错了!若是常以内劲打人,虽是失手而致伤人,或致病残,是要得到报应的。我因年轻时,失手伤过人而得到报应,伤去子女之事,已和你说过。今后不要为了虚荣之心而伤人,这是要切记的”(“报应”是过去的说法,这是老师以善意而警告我)。我自接受以后,再不与人比手,就是作示范动作,亦不敢放力。每和人说手,总是先抓住对方之手臂,然后再动作,总是怕力发出而伤人。
有一次,我练习劈掌。当掌向下落时,忽觉手心似向前凸出,随即原式不变,而拉着我向前行进,直到力尽时才停止,换式时仍是如此。劈掌练完后,老师告诉我说:“这样是错了,如大海之水,来得太冒了,也就是身内之气,来的太突然了。这样下去,于身体无益,应当制止。”我对老师说:“不是我叫它如此,而是掌心向外一动,即拉着身体前进。”老师说:“无妨,你练时要心情 纯净,精神高度集中,待其将要动时,你即以‘意’不叫它动,就不动了。”我即按此练习,果真制止不动,而且心中非常愉快,妙不可言。老师说:“这样太好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老师向我传“意”,我真心接受而成的。 .
我在和老师晚年时的谈话中,追忆过去练拳的一些情景,可能与老师所说的“传意”之事有关,遂向老师说:“这‘意’是您传给的。”老师当时一楞神,说:“是这样,但别人都不知道。”并且强调要看对方接受的情况而定。
还有一些事迹,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形意拳法,如同修道,“言传”之外,尚有“意会”,此非老师“传意”与学生“体悟”不可得之。由于“传意”乃属无形之物,难以用语言文字详述之,余不过描摹其大略,亦无意与人争论,此事须以练拳实践认识之,书面争论都是空话。
余意仅为对于练习形意拳者及内家拳者的一点提示,所谓练习内家拳应当注意形意合一。我虽未得传“意”之要领,但也略知“意”之重要,故学练形意拳者要注重“意”,善意为体,拳意为用,以形意合一为宗旨,强健身心为目的。拳谱说:“习拳术者,对己者(体)十之八九,对人者(用)十之一二耳。故曰:壮身其常,胜敌者其暂也。”文中辞不达意之处,读者见谅之。■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