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宣德炉欣赏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从重量上看,炉直径12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千克以上,炉直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7千克以上,炉直径18厘米的,重量大约在3千克以上,在考虑炉壁厚度相同情况下,近似半圆球环的体积。
对于“巴格”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宣炉汇释》,“巴氏仿铸尚不劣,而里世不见于著录,未知为清何时人,炉亦稀见于世。”民国赵汝珍也曾评价:“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均极摹制,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
宣德炉铭文识别与判断查明的款识一共有四种,即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图形有方形和圆形。字体笔画正规,生动自然,工整清秀,结构严谨。宣德帝制炉时没考虑到出口,他的制器 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国号和年号同时打印在炉上,因此认为:四字年号款是真宣德炉的识别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坊制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品。因为自清朝后,大多数手工艺品才出现国号、年号一起上的款识,仿品则字体粗糙、不正楷、笨拙、笔划出入较大、呆滞,且其色泽与炉身不同。
人们喜爱宣德炉还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时,宫中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混烧成液体。另有传说是经书起火,金银、铜、珠宝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下令将其铸成铜香炉。宣德皇帝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出现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后把铜制成铜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铜选取出来再将金、银等贵金属加入其中制成香炉。因而真正的宣德炉经过轻轻擦拭,便会泛出光泽。
宣德炉文物所用之铜,从文献可见当时用的是泰国(暹罗)进口的风磨铜,其色如同阳迈。《宣德鼎彝谱》清册中写得很清楚,铸宣德炉的金属原料是暹罗国进献的风磨铜,赤金、白银都是作商嵌泥金、泥银用的,并不是说将金银一起熔入铜中铸炉。要知宣德炉的成分,只要弄清楚风磨铜是什么即可。因此,首先让我们来查考一下“风磨铜”一词。
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 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又在历史上遭到了多种劫难,因此至今难以见到真正的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