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期间,我一直坚持两件事:一个是每晚锻炼身体,一个是每天练习两篇字。我的字写出来总是像面条一样,没有棱角。每个字还让我写得都很小,笔划拘束,字看起来就缩成一个球,显得十分小气。小学这些年,老师让我要练好字的提醒就从来没断过。我也练字,但是效果却并不怎么明显。有句古话说得好,叫“字如其人”。别人看了我的字,想必一定会推断我是一个小气的人。话说回来,练字和锻炼不同。锻炼的话只要动起来,就会消耗热量,提高身体素质;但是练字,只有用心体会每一个笔划、每一个字的结构,才能有效果,否则,练字也就变成了一种手指锻炼。
前段时间,我和爸爸认真讨论过,为什么我练不好字。虽然我也坚持练,但那只是机械性的一遍遍描红和临摹罢了。我并不知道字写成什么样才算漂亮,也没真心重视过练字这件事。这就让我练字时根本没有用心去写。不用心就看不到成效。我们的大脑每做一件事就需要一点激励给予反馈,自己的进展却很慢,做事做了半天还是没有完成。此时,消极的态度就会占领大脑,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为了让我更好的体会每一个字的“美”在哪里,爸爸让我看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一书。这本书中先是写了汉字的演变,写法与我曾在课堂上学习的大有不同。虽然还是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到行书,但是其中写了很多关于汉字结构相关的东西。就那大象的“象”字举例子吧,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就是画了一头大象;到了金文中,这只象两腿直立了起来;到了篆书中,象鼻子变短了,弯了下来;等到了隶书,就和现在的字很像了,象头变成了方形的,鼻子从圆角变成了棱角,下面的象身子变成了弯钩,腿变成了那几个撇。这就是篆书到隶书的“破圆为方”,经过这次巨大的改变,汉字慢慢呈现出今天的样子。
在介绍了汉字演变之后,此书就开始写如何品味汉字的美了。这一部分中,我对孙过庭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刚刚接触书法时,自己的水准还不到,所以就会不断去临摹那些名家的字帖,没有自己的个性。到了中期,为了更好的学习别人的特点,就会不断地去强调那些书法家的特点,有些都过度了。最后,有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人和写出来的字就都已经很老道了。
看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大。但我清楚,这还只是“知”上的收获大。而在“行”上,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感受。我现在的水平,只能说是写字,当然字也没写好,更不用说到了书法的境界了。但是,以后我会坚持练字,努力体会每一个笔划,每一个字,逐渐形成对“书法”的感受。有了对汉字之美的初步理解,再加上一个良好的做事心态,每天坚持,用手感受,用心体会。我相信,一定能看到效果。作者简介:金元宝,男,2007年10月生,六年级“求知少年”。『小小少年说』公号创建者,周五专栏小作者。自2016年3月25日起,每周一篇,纪录成长。
元宝爸的话:元宝的书写一直令人头疼。倒是听话,说让练就会练。但我每次看他练字,和玩电子时很不同,脸上没有神情变化,就知道他没进入状态。世上很多事,并不是坚持就一定会有结果。事功皆需心法,“功夫须在事上磨”,非全身心投入融汇而不能得其真。只有知行合一实时交互才能让人真正进入到一件事情中去,也才会让这件事融入到自己,这时才能有条件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真正感受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只有如此专注地做事,才能同时在心性与事功上都得到提升。几年前就拿《汉字之美》一书让元宝看。但他始终看不下去,书一直摆在书架上落灰。这些天,看他练字不在状态的样子,就又推荐他看。在有了疫情期间每天写两篇字的经历以及不在状态的“不愤”与“不悱”后,他倒是很快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希望真能如他所说很有启发,使他能真正进入书写中去,在“人笔合一”的体验中使心性与书写相互助益而双双提升。“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句话说的是书法,也是心法。元宝到了我这个年龄应能体悟到此话又何尝不是对活法的一种描述?!
昨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决定和孩子们拍个视频玩。拍了好多条,把这最后一条分享给大家,看看还有表演痕迹么?看了这一地狼藉,忽然觉得把“国际不打小孩日”设在了“劳动节”之前,有种别样周全的深意。祝大家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