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练·学·悟 (三)

再次是悟。

在职的时候,我曾给本系统的机关干部举办讲座。谈到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时,时兴说法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把它当作职业对待,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二是要把它当作事业对待,干出一点名堂,成就抱负与梦想。我加了个第三,就是要把它当作学问来研究,这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更高要求,也是一种更高境界。

这个提法其实源于更早我当处长时,为单位主要领导写的讲话稿中。他基本是脱稿讲话,但采用了我的这个提法,还指名道姓大大表扬一番,让我既惶恐又窃喜。

很遗憾,当时没有想到这个“悟”字。悟和研究还是有点区别的。后者是一个思考、探究、判断的过程,研究者可能得出结论,也可能囿于数据和能力,无法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就像很多人都在对股票、彩票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一样。

悟就不同了,它更高一层。在词典里,悟的解释是“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就是说,通过思考和研究,把某种事物参透了,想明白了,有了自己的心得,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找到了事物的真谛,是认识上的升华和蜕变。在乒乓球实践中,它是人的认识的一个渐进深化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的东西,找到了带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最终能举一反三为我所用。它源于练和学,又高于练和学,是和一个人相应的实践积累和思维深度紧密联系的,也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结晶。

对于许多人来说,打球往往处于一种不自觉状态,知道球该这么打,不该那么打,但为什么就说不清楚了,也不一定想弄清楚,就像每天吃的米饭,并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能吃一样。这是业余选手的一大先天不足。本来如果有教练教,有高人点拨,要搞清一些球性球理不是什么难事,但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而且乒乓球基本是单兵作战,没有团队可以经常交流切磋,一切要靠自己盲人摸象般地去学、去练,往往是凭着感性或者直觉在打球,能上升到理性、宏观层面上来认识的,恐怕不多。就拿我自己来说,有很长一个阶段是没怎么去想球的,满身疲惫地躺到床上,两眼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当然,这样的无所用心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不过,想要把球打得更好,想让自己站到更高处,不去想球是不行的。所谓的想球,不仅表现在场上要以意识为引领,用头脑打球,更重要的是,场下还要有对球理的研究思考,有对过往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要能客观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妄自菲薄,不自以为是,通过理性思考,有一个今后改进提高的明晰思路。再用这样的思路和认识,反过来指导场上的实践。

乒乓球虽小,学问很深,充满奥妙玄机,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应当有一种探究的心态,力求从原理上搞懂弄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思考才能有正确方向,才能更接近于问题的本质。据说专业运动员有每天写训练日记的要求,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总结的方法,但业余的恐怕没什么人这样做。我们不妨简单些,每次打完球都在头脑中过过“电影”,特别要找准输球的原因及改进对策,养成习惯,长期坚持,那么长此以往,一定能见到明显成效。

在有一定的历练之后,每个人对怎么打球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窍门,不可能完全不去思考。限于业余水平,以及各人打法、阅历、理解上的不同,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都能想到、说到点子上。比如有的人在旁观者看来,他的主要问题是打法较为简单,缺少变化,对谁都是那三板斧,以不变应万变,有的很灵,有的就不灵。但他却认为自己的主要问题是那三板斧中的某项技术还不过硬,还应继续提高。就是说,他是有想法的,但没有找准问题根源,抓住主要矛盾,还没有到达悟的高度。尽管从某项技术入手也会有一定的提高,但终归不如以解决主要矛盾来得根本。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对球理的认识理解比较到位,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打起来水平一般。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有人讥之为“口头革命派”,业余圈里也常见。受到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思维能力强于动手能力,能理解到位,说明所作的思考研究是正确的,这就很不容易了。眼高手低总比眼低手低要好,只要找对路子,持续努力,是有可能手高的,而要眼低了,手就很难高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太张扬显摆的话,听听他们的意见还是有益的。

那么,要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悟”呢?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你通过思考研究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其次,这个结论应当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指导你在实践中获益。

只要用心,乒乓球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的东西太多了,大到对场上形势的把握、技战术的组合、攻防转换的串联衔接,小到挥拍动作、握拍姿势、击球时机,就像一座富矿摆在那里,等着人去探秘开挖。就我来说,多年的实践让我学到悟到的东西很多,收获最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节奏的认识,二是对处理球合理性的认识,这些我都已经有专文提及(可参看《认识节奏 驾驭节奏》、《力量与变化》和《合理性:处理球的成熟度体现》等文),这里就不再重复。

类似的心得感悟还有一些,诸如进攻与防守、领先与落后、取势与失势、力量与变化、技术与心理、主动得分与被动得分、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的关系等等,有些甚至很细微,只能意会,很难言说。正是这样点滴的悟道积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功力深厚了,打出的球有点内涵了,心里头有种充盈的满足感。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觉得自己觉悟晚了,甚至有些迟钝。不是很高深的东西,许多人早已明白的事理,却要花上那么长的时间去求知求解,可见悟性不高,后知后觉。以至于现在年纪大了,有些东西就算理解了,认识了,也打不出来,或者改不过来,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势力太强大了,很遗憾,也很无奈。

聊以自慰的是,毕竟有所思还能有所得,有付出也能有回报,至少内心是充实的。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不妨倒过来,试着改成“我在故我思”,就是说,只要我在打球,我就要思考。这样的思,就成了一种自觉和必需,少了些功利的味道。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宋朝三位词人脍炙人口的名句来借喻治学的三个境界:第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说,想做成学问成就事业的人,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执着的追求,其次要狠下苦功,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最后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收获。

如果打球不仅仅为了流汗,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那么治学的三境界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的能力有大小,认识有高低,觉悟有先后,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心,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心,应当是相同的。

有这样的追求,又何愁什么瓶颈不能突破呢?

内容来源:乒乓网

原文地址:https://www.pingpangw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779&extra=page%3D2%26filter%3Dsortid%26sortid%3D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