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村人的“年”

(图片:网络)
我的家乡是蓝村镇王家小桥村。我们这个地方有句谚语叫“过了冬,年烘烘”,就是说过了冬至以后,人们就会感受到春节的脚步已经走近了,开始从各方面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俗称“忙年”。
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年,俗称“辞灶” 。就是各家的灶神这天要上天庭汇报工作了。人们在灶台的位置贴上灶神的画像,摆放供品。画像的上方画有一匹骏马,将其剪下先放米袋“喂饱”,然后辞灶的时候用纸钱发掉,灶神就骑乘骏马上天言好事去了。旧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戏子王八二十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家过二十三,普通老百姓过二十四,唱戏的、做买卖的过二十五,实际是旧社会有将人分三六九等之嫌,是封建思想作祟。如今我们小桥村都是腊月二十三辞灶。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民间很早之前就有春节前扫灰的习惯。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愿望。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每个角落。小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从腊月十五起,人们就开始赶年集。根据各家的生活条件,吃的穿的用的一趟趟、一集集往家买。
春节贴春联、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火红的对联,大大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此外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于一体。它以其特有的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
以前过春节时还有贴年画的风俗习惯。那个年代室内陈设简陋,过年时贴几张年画也为小屋增添了几分色彩。记得小时候的年画有“健康长寿”、“太空喜相逢”、“拾玉镯”等。其中有一幅苏小妹考新郎的年画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三道题考问新郎秦少游。秦少游经过一番苦思,终于得解,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当时的年画印刷精美、内容积极向上,成为我们一种永远的记忆。
除夕,俗称“年除日”。是辞灶以后第七天,也就是腊月三十,是春节到来前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我们小桥村年除日当天的各种礼节仪式尤显隆重。从上午开始,人们就忙碌的准备各种祭器,供品。中午在屋子里正北面的墙上挂上宗谱(俗称“祝子”),各位列祖列宗的名字都在上面,宗谱的下方,一副对联最为显眼,写的是“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表达了人们“子孙兴旺,源远流长”的美好愿望。宗谱下方的桌子上摆上香炉、蜡台等各种祭器。供品主要有猪头、整鸡、整鱼、豆腐、油条,还有一些盛有各种干果、点心、水果的小碟子摆在后面。在院子里放一个纸箱,口朝前,里面放上香炉、点心等祭祀用品,再贴上一个内容为“天地十方万灵真宰神位”的牌位,本村把这个箱子称为“天地棚”,是用来祭祀天地各方神灵的。用几个茶碗盛上米饭,上面放一个红枣,称作“隔年饭”,分别放于正北供桌、灶台、天地棚,供品的摆放就完成了。然后焚纸烧香,祭奠并放鞭炮。
除夕中午这顿饭,大白菜猪肉炖粉条、一盘炸刀鱼和黄豆芽必不可少。吃过午饭,本村的王氏子弟们便带着供品、鞭炮、香、纸钱等祭祀用品到王家祠堂进行祭祖。王家祠堂,名曰“思忠堂”,是坐落在东、西主街南侧的三间瓦房,为春节时本村王氏后人的祭祖圣地。到了祠堂之后,先把供品摆放供桌上,供桌上方悬挂一巨幅宗谱,凡本村去世的王氏先祖及配偶的名、姓都在上面,为小桥王氏的总谱。摆放供品之后就点上香、纸,然后磕头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就到院子里燃放鞭炮。除夕这天的王家祠堂最热闹了。看吧,王氏子弟们个个容光焕发、济济一堂,这正是“祖豆千秋,子孙兴旺”也!人们互相寒暄着,三五成群地唠着各自一年来的大事小情,有的唠工作,有的拉家常,还有的唠地瓜芋头牛马驴之类的村事野语。总之,言必好事,人们脸上都挂着节日的喜悦,等待除夕之夜的到来。
这段时间家里的女人们都在包饺子,一般分两批。第一批,包少量白菜猪肉馅的,用于接灶;第二批都是素馅的。饺子里包有硬币、红糖,象征着红红火火,财源广进。
黄昏时分,人们开始到位于村东南方向的公墓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俗称“请年”。一般情况下,家中男丁及本家一块儿成群结队,带着香纸来到各自祖坟前,压上坟头顶,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磕头后由长者带头吆喝“老地老妈 回家过年了”!场面甚是壮观,吆喝完毕打道回府。请年回家之后大门口都放下拦门棍、干草(谷秸),听老辈人说用于拴列祖列宗的坐骑。记得小时候请年回家之后,大人都嘱咐小孩子不要高声说话,不得说粗话。那时的除夕夜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除了兴奋外,还有一丝丝神秘感。
放置拦门棍之后,便沐手焚香烧纸祭拜列祖列宗。祭拜完毕后拿着香纸到村西的土地庙和王氏祠堂依次进行祭拜。大约晚19点左右,人们便开始“接灶”。“接灶”就是迎接灶王爷,腊月二十三小年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夜归来,人们迎接其返归神位。“接灶”一般下熟肉馅饺子,每碗5个,分别放至灶神、正北及天地棚处进行供养,接下来烧纸、浇奠和燃放鞭炮。
接灶后又三旬香时辰,接近十一点半来钟,人们陆续开始过年(老风俗是到零点才能过年,时跨两天,预示着辞旧迎新)。各个有神位的地方再次烧上香纸。接神、吃饺子是过年的两大内容。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除夕吃不到硬币,表情不佳。大哥悄悄的将一枚硬币塞入饺子里,然后夹到我碗里。我一口咬下得钱大喜,兴高采烈。父亲、母亲、大伯都被我逗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接神,就是端一个盘子,盘子上摆放五个大馒头,带香、纸在胡同点燃,根据灶神图上方的表格指示的方位进行祭拜接神,然后开始放鞭,鞭炮放完磕三个头,洒酒祭拜。烧的纸钱里有一道手书的文疏,内容大意是感谢各方神灵对全家的庇佑,今逢节日备金钱答谢等等。过年的时候说话是有很多忌讳的,比如说饺子破了得叫“中了”,香断了叫“存了”,馒头风干裂缝得叫“笑了”,总之不得出现任何不吉利的词语。
吃完饺子晚辈要用脸盆洗把脸,然后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时要先吆喝着长辈的称呼说给你磕头。长辈听到后回应好好好,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同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时至今日小桥村过年长辈为晚辈分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记得小时候的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之后,围坐火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过了零点,大人们轮换通宵守夜,俗称“守岁”,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在除夕之夜守岁的逐渐少了。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的整整齐齐,出门拜年。人们见面必问候“过年好”,晚辈给长辈行磕头之礼拜年。长辈们每家每户都备下酒菜,晚辈来拜年时都坐下喝点小酒唠唠家常,等拜年这一圈走下来,基本就微醺了。
初二晚上送年。送年就是列祖列宗从除夕回来过年,今天要回去了,下饺子进行祭拜。正北供桌、灶台、天地棚都供奉饺子,焚香烧纸,然后出门磕头放鞭,用手电筒照明拜送,这就是送年。宗谱初三早晨请下,挂上财神比干画像继续供奉。
从初三开始,人们走亲访友,互致问候。亲戚们一年难得见上几次面,见面后思念之情都化在了酒里,大家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几日之内这样的故事重复上演。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是正月最后一个节日。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为“元宵节”。按小桥村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有做神虫、送灯的风俗习惯。神虫就是用白面做的动物造型,有刺猬,盘起的蛇等。十五晚上将神虫放于正北供桌、灶台、天地棚供奉。黄昏时分各家各户都到公墓送灯。以前人们都是提着灯笼,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每人都拿着手电筒在自家祖坟周围照一圈,坟头前面插上特制的小蜡烛,然后烧纸放鞭祭拜。送灯回来煮熟元宵吃完后便到门外燃放鞭炮及礼花。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烟花齐放,鞭炮齐鸣,真是“欢歌笑语庆盛世,火树银花不夜天”啊!人们赏月、看烟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十六日晚上煮饺子祭拜财神,再次燃放鞭炮礼花。十七日早晨焚香烧纸将财神像请下,院子里的天地棚也撤掉,所有的供品全部收起。
至此,所有关于年的礼节仪式基本结束。人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万象更新的春天!
时光在流逝,社会在发展,过年的习俗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人们都说,生活变好了,年味却变淡了!人过中年,喜欢怀旧,在新的一年即将来到之际,再次重温以前过年的美好记忆,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王立海 ,1978年8月生人,中专文化,小桥村人,现居南泉,就职于雪达集团。

“即墨乡土”,讲述即墨人自己的故事,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