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的礼仪正误
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公名屠羲英(时?),宣城人,明嘉靖进士浙江提学副使。(订正版)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及其既长,沿习偷安,循情任气。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信非诬也。
世之父兄,既以姑息为恩,而为之师者,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故一切礼教,废阁不讲,童蒙何赖焉?兹本《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诸篇,附诸儒训蒙要语,辑为《童子礼》。
蒙学主要针对学龄儿童,讲解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服侍父母、长辈的各种礼仪。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屠羲英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文字比较浅显,也比较易行。但由于其对传统阴阳男女方位认识不足,跪之左右足位先后错误;又对于源自西域而流行与晋南北朝时期等北方的叉手礼仪源流不清,故完善订正为拱手礼也。
今天再审视这些规定,有不少僵化的一面,但也有从小就培养文明礼貌的一面。此书中自有可取之处,应进行分析,以区别对待。
童子之礼。集中前编已载之矣。兹篇自饮食坐卧。以及待人接物。皆有法度。比前诸条。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其所定仪节。悉本诸礼经。非同臆说。童子循而习之。其心安焉。所以检束身心者在此。所以引之于爱亲敬长者,亦即在此矣。
晨兴. 即当盥栉以饰容仪。凡盥面. 必以巾帨遮护衣领. 卷束两袖. 勿令沾湿。栉发. 必使光整. 勿散乱。但须敦尚朴雅. 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
凡着衣. 常加爱护。饮食须照管。勿令点污。行路须看顾. 勿令泥渍。遇服役. 必去上服. 只着短衣. 以便作事。有垢、破,必洗浣补缀. 以求完洁。整衣欲直. 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上自总髻. 下及鞋履. 加意修饰. 令与礼容相称。其燕居及盛暑时. 尤宜矜持. 不得袒衣露体。能如此. 虽服布素. 亦自可观。今世父母. 华其子之衣履. 而不能约之以礼. 竟亦何益。
当以拱手礼为宜。若行叉手之礼,以左手握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压在右手腕处,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右上,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离方寸。礼称手容恭教,叉手之法,乃右手掌抚左鞠躬也,是西晋年间随佛教一起从西域流传过来,入则同化为引双手厌胸之礼;当熟悉作揖之礼,方可而学此叉手,以传统拱手礼为宜。
凡做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 磬折其胯,低其眉。眼看自己鞋头. 两手拱手天揖圆拱而下。凡己之外皆是尊者,当胸推揖抱掌手至眼眉而身前,不宜过度卑下。礼毕手随身起,拱手于当胸,复回于腹前叉手端立。
凡男子作揖下拜之法:一揖后右足少退,即俯伏跪地。以两手齐按左膝. 先跪右足,次屈左足跪好;拱手屈身示礼,翻掌置地,拜首至手背上,拜毕后手撑起上身,先起左足,以双手齐按左膝上,次起右足。直身后仍一揖而礼。其仪度以详缓为敬. 不可急迫。
俯身拱手时,稳下双膝,腰当直竖,不可蹲踞,以致恭敬。跪者,卑幼事尊长之常礼。请问献进,俱当长跪。或尊长有咈意怒色,则不待呵斥,先跪以听戒责。
凡立,须拱手正身,双足并步。必顺所立方位. 不得歪斜。若身与墙壁相近,不得倚靠。
凡坐,须定身端坐. 敛足拱手。不得偃仰倾斜. 倚靠几席。如与人同坐. 尤当敛身庄肃. 毋得横臂. 致有妨碍。
凡走,两手笼于袖内. 缓步徐行。举足不可太阔. 毋得左右摇摆。致动衣裙。目须常顾其足. 恐有差误。登高必用双手提衣. 以防倾跌。其掉臂跳足. 最为轻浮. 常宜收敛。寻常行走. 以从容为贵. 若见尊长. 又必致敬急趋. 不可太缓.
凡童子常当缄口静默. 不得轻忽出言。或有所言. 必须声气低平. 不得喧聒。所言之事. 须真实有据. 不得虚诳。亦不得亢傲訾人. 及轻议人物长短。如市井鄙俚. 戏谑无益之谈. 尤宜禁绝。言者. 人所易放. 苟有所畏惮收敛. 则久久亦可简默. 今之父母. 见其子资性聪慧者. 于学语之时. 往往导其习为世俗轻便之谈. 以相笑乐. 此性一纵. 必不可反. 是教以不谨言也. 切宜禁之。
凡视听. 须收敛精神. 常使耳目专一。目看书. 则一意在书. 不可侧视他所。耳听父母训诫. 与先生讲论. 则一意承受. 不可杂听他言。其非看书听讲时. 亦当凝视收听. 毋使此心外驰。童子聪明始开. 发于耳目。耳目无所防禁. 则聪明为外物所诱。而心不存矣。故养蒙者谨之。
凡饮食. 须要敛身离案. 毋令太逼。从容举箸. 以次着于盘中。毋致急遽. 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 ,贪求多食。食前安放直箸,食毕横放筷箸,俱当加意照顾. 毋使失误坠地。非节假. 及尊长命,不得饮酒。
饮亦不过三爵,不及乱也。礼始诸饮食,君子慎之。童子之于饮食. 尤所易纵而失礼者也。惟父母毋溺爱. 而与之有节。师长毋避怨. 而教之以礼。非惟可以养德. 亦可以养神. 此为最要。
以上初检束身心之礼。
以木盘置水. 弟子职. 所谓凡拚之道。实水于盘是也. 拚音偾。左手持之. 右手以竹木之枝. 轻洒堂中。先洒远于尊长之所. 请尊长就止其地. 然后以次遍洒。毕. 方取帚于箕上. 两手捧之。至当埽之处. 一手执帚. 一袖遮帚. 徐步却行. 不使尘及于尊长之侧。埽毕. 敛尘于箕. 出弃他所。
凡尊长呼召. 即当随声而应. 不可缓慢。坐,则起。食在口,则略快食下。地相远. 则趋而近其前。有问. 则随事实对。然须听尊长所问. 辞毕. 方对. 毋先从中错乱。对讫. 俟尊长有命. 乃复原位。呼问未及之先. 常察尊长颜色所向. 庶几不失。
凡见尊长. 不命之进. 不敢进。不命之退. 不敢退。进时当鞠躬低眉, 疾趋而前。其立处. 不得逼近尊长。须相离三四尺. 然后抱掌拜揖。退时亦疾趋而出。须从旁路行. 毋背尊长。且当加回顾. 恐更有所命。如与同列共进. 尤须以齿为序。进则鱼贯而上. 毋得越次紊乱。退则席卷而下. 毋得先出偷安。
夏月侍父母. 常须挥扇于其侧. 以清炎暑. 及驱逐蝇蚊。冬月. 则审察衣被之厚薄. 垆火之多寡. 时为增益。并候视牕户罅隙. 使不为风寒所侵。务期父母安乐方已。
十岁以上. 侵晨先父母起。梳洗毕. 诣父母榻前. 问夜来安否。如父母已起. 则就房先作揖. 后致问。问毕. 仍一揖退。昏时. 候父母将寝. 则拂席整衾以待。已寝. 则下帐闭户而后息。
家庭之间. 出入之节. 最所当谨。如出赴书堂. 必向父母兄姊之间. 做揖告出。午膳与散学时. 入必以次肃揖. 然后食息。其在书堂时. 或因父母呼唤. 有所出入. 则必请问先生. 许出方出. 不得自专。至入书堂. 虽非作揖常期. 亦必肃揖. 始可就坐。童子之性. 难敛而易放。苟父母以姑息为爱. 不谨出入之节。为师者. 复无以制御之. 鲜有不流于纵肆者。
凡进馔于尊长. 先将几案拂拭. 然后双手捧食器. 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 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 则退立于傍。食毕. 则进而彻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随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急毕之. 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馈馔乃子养父母. 弟子养师长之礼。今童子多以躬执馈为耻. 则无以养其孝敬之心. 而折其骄傲之气. 最不可略。
凡侍坐尊长。目则常敬候颜色。耳则常敬听言论。有所命则起立。尊长有倦色. 则请退。有请与尊长独语。则屏身于他所。弟子分当侍立. 或尊长命之坐. 则亦当遵命而坐。
侍尊长行。必居其后。不可相远. 恐有所问。有问. 则稍进于左右. 以便应对。目之瞻视. 必随尊长所向。有所登陟. 则先后扶持之。与之携手而行. 则以两手捧而就之。遇人于途. 一揖即别。不得舍尊长而与之言。
凡遇尊长于道. 趋进肃揖。与之言. 则对. 命之退. 则揖别而行。如尊长乘车马. 则趋避之。或名分相悬. 不为己下车马者. 则拱立道傍. 以俟其过。
凡尊长有所事. 不必待其出命. 即当趋就其傍. 致敬服役。如将坐则为之正席拂尘。如侍射与投壶. 则为拾矢授矢。如盥洗. 则为之捧盘持帨。夜有所往. 则为之秉烛前导。如此之类. 不可尽举。但当正容耑志. 毋使怠慢差错。尊者宜逸. 卑者宜劳. 故劳役之事. 皆卑幼任之. 弟子之职当如是也.
以上入事父兄,出事师尊,通行之礼。
受业于师. 必让年长者居先. 序齿而进。受毕. 肃揖而退。其所受业. 或未通晓. 当先叩之年长. 不可遽渎问于师。如欲请问.
当整衣敛容. 离席前告曰。某于某事未明. 某书未通. 敢请。先生有答. 即宜倾耳听受。答毕. 复原位。受业时. 不以智愚为后先. 而以齿为序者. 示童子以礼也。
今世师或于弟子之聪慧者. 令其先长者而进. 是教以傲而导之骄也. 可乎哉.
端身正坐. 书籍笔砚等物. 皆令顿放有常。其当读之书. 当用之物. 随时从容取出. 不得信手翻乱。读用已毕. 复置原所. 毋使参错。其借人书物. 当置簿登记. 及时取还. 毋致遗失。
凡先生有宾客至. 弟子以次序立。俟先生与客为礼毕. 然后向上肃揖。客退. 仍肃揖送之。先生与客. 命无出门. 即各入位凝立. 俟先生返。命坐. 则坐。
若客与诸生中. 有自欲相见者。亦必俟与先生为礼. 乃敢作揖。退亦不得远送。非其类者. 勿与亲狎。
凡读书. 整容. 定心. 看字. 断句. 慢读. 务要字字分晓。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犹逐日带温. 逐旬逐月通理. 以求永久不忘。读书不在多. 能下精熟工夫. 积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强记诵. 为师者. 又假此为功. 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 慢令加读. 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凡写字. 未问工拙. 切要专心把笔. 务求字画严整。毋得轻易怠惰. 致有潦草欹斜. 并差落涂注之病。研墨放笔. 毋使有声. 及溅污于外。其戏书砚面,及几案上,最为不雅,切宜戒之。
以上书堂肄业之礼。
编者按:《童子礼》说明了小时候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原因。如果在年幼的时候没有受到礼仪的教育,言谈举止都没有约束,等到其成年后,就会沿袭之前的习惯,只图眼前安逸,任性而为,无法规范了。可见古人对儿童时期礼仪教育的重视,这观点在今日同样适用,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没有形成必须的华夏礼仪和文化习惯,那么长大后言谈举止很难改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