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优秀的儿子来自于他的硬核育儿

文:叶叶柳

01

昨天,看了白岩松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和教子经历。

以白岩松老师的个人经历来说,有谁能想到一个曾在班里成绩倒数的人,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抱得“中国金话筒奖”,以及后来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长江韬奋奖和中国电视榜“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呢? 

白岩松老师说:他小时候对成绩并不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

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直到高三,他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

而他的儿子白清扬和父亲不同是,他从小就是一个学霸,现在大学就读于英国名校。

儿子的优秀自然离不开白岩松的育儿理念。

02

一、 言传不如身教

举个例子,我家住顶层,每天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我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

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要回家,这样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

后来我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

二、“纵容”孩子的兴趣

对于自己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

白岩松喜欢看书和足球,如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他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我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03

三、看淡孩子的分数

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巴不得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名,白岩松却恰恰相反,他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平时很少会追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只是会在复习阶段提醒孩子做好学习的计划。

白清扬参加中考之前,白岩松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是考了第一名,我就跟你你断绝父子关系”,在这种轻松的玩笑氛围下,白清扬没有任何压力地走进了考场。

白岩松说,他从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名,因为人生不是一个竞技场,第一名不一定是胜利者,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他希望孩子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最好”。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话道出了命运源于习惯、源于性格、源于行为的道理,而孩子未来命运的走向,或许就掌握在父母的态度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