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唐诗解读——李白之《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寸心终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注:
南阳:唐时为邓州治所,今属河南南阳市。
寸心:微小的意义。
坐惜:甚惜,深惜。坐,副词,甚,殊,深。
垂杨:垂柳。古时杨、柳不分。
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用为赠别之词,谓临当分别之时。
解读: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后期,从诗意分析,应为诗人漫游途中所作。有人曾分析诗中所提到的“客”应为崔宗之,这是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共称为“饮中八仙”。崔宗之是其中风流美少年,李白与崔宗之相交颇深,两人曾一起漫游南阳,饮酒赋诗,崔宗之曾有《赠李十二白》:
凉风八九月,白露满空庭。
耿耿意不畅,捎捎风叶声。
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
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
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
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
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馀。
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酌酒弦素琴,霜气正凝洁。
平生心中事,今日为君说。
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
明月出高岑,清谿澄素光。
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
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
从中可以看出,崔宗之对李白全方位的赏识,无论李白的面貌还是气质,学识还是谈吐,都令他深深折服。尽管李白此时已经年近四十,且无一官半职,但并不意味着他在别人眼里是活得穷困潦倒,相反,李白身上洒脱不羁,让那些已经入了仕途,身不由己的人深深羡慕。崔宗之此时已经步入仕途,但他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退隐江湖,有山中明月陪伴,静听溪流潺潺,看窗外云卷云舒,呼吸着风吹来草木香气。
从诗中来看,两人曾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现在崔宗之将要离开南阳,分别在即,知己难觅,知音难求,诗人万分不舍,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别离的宴席上,酒一杯接一杯地喝,两人都有了醉意,叹酒浅情深,恨相逢短暂。酒醉的恍惚感让悲伤的离别情绪变得似真似幻,仿佛人生就是如此,别离就不会到来。李白一生漂泊不定,他在南阳好不容易遇到一位知己,与他诗酒唱和,现在朋友即将远去,而阳也就成为故地,李白在这里只能是孤身一人。
别离时正值初春,此时外面已经是冰雪消融,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但不论春色多么迷人,在离人眼中,只会让他更加悲伤——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天地间气象万千,他们却要承受别离之痛,仿佛两个被春天拋弃的可怜人。诗人此时感叹不如把分别的时刻置于肃杀萧瑟的严冬,那样的话,别离的伤痛与荒凉的景色一致,天地好像也为他们的离别而心伤。
好男儿志在四方,李白显然不是那种为女儿情长而英雄气短,他将万千愁绪集中在青青柳枝上,希望朋友此去前程似锦,来日方长,江湖再见。
全诗写出了客中送客的凄凉之语,客中送别,最是伤感,但诗人却并没有在分别之际哭哭啼啼地伤离别,相信有缘再见,相信天下之大终能再聚首。写这首诗时,李白已近不惑之年,他渐渐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无法坦然接受时间的流逝,对于离别的友人,他除了惋惜却又无可奈何,但诗人却不沉浸于此,他仍然满怀希望,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读这首诗,感受出李白精湛的诗歌笔法,情景交融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份离别的滋味,感受李白心中的伤离别。
人生之中总会有离别,不管身处异乡或者身在故乡,我们不喜欢离别,却总要面对离别,离别的滋味尽在心中,这亦是人生的滋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