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冬至
“在古代冬至是很大的节日,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之所以这么隆重,主要是因为冬至这一天,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越来越强,代表一个新循环的开始。”(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冬至这一天,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在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以体现古人敬天尊祖、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清朝也不例外。
清王朝的冬至日祭天大典,地点选在天坛。每年冬至日,清帝都要来到圜丘坛举行告祭礼。清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清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正式的祭天大典则从冬至日的拂晓开始。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等九道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同上)
清帝在冬至日的祭天大典,这叫做“冬至郊天”。京内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仪式,百官之间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出去百官互贺之外,官场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这一天一律要戴暖帽(有皮檐的帽子)。当然'翎子’'顶子’照旧,但是要有皮檐,由皇帝到官吏都是如此。再有从这一天开始,按官品够得上穿'貂褂’的人都要穿起来,谓之'翻褂子’……一件貂褂价钱很贵,又非穿不可,这在有钱的王公大臣中自然不成问题,而有些冷官,如礼部、翰林院、御史台等清水衙门的官员怎么办?那就要到估衣铺买旧的,不管如何光板无毛,只要是件貂褂就可以了。”(周简段《民俗话旧》)
在北方,从冬至起开始进入“数九”了。人们计算着,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天之后,九个“九”过完了,熬过了寒冬,天气也该转暖了。从冬至开始,清宫中开始填写“九九消寒图”。为何叫“九九消寒图”呢?那是因为图上九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描写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道光皇帝曾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康熙皇帝也曾在宫中与其爱孙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描画消寒图,作冬日之消遣。直到现在,故宫养心殿燕禧堂的隔扇上,还挂着一幅九九消寒图。在冬至当日,仿膳在漪澜堂特制一幅九九消寒图,客人可以在格格的陪伴下,亲自拿起毛笔,按照宫中过冬至的风俗,描画第一笔,庆祝冬至来临。
天子冬至日祭天,普通的贩夫走卒则是祭祖。“冬至早,一家人带着汤圆、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
清代虽然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但冬至日的一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流转也依然与我们渐行渐远。本文从案边的几本书中,随手摘录了几条清代冬至日的旧俗,读来还是蛮有意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