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注: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因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渔梁:为捕鱼而在水中央用土石所筑的坝埂。
岩扉:石门。
幽人:隐士,此为作者诗人自指。
解读: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孟浩然的诗作大多为五方言,他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有人说他的诗“其句不能出五字外”。这首诗是诗人七言诗作中的杰作,全诗清幽妙绝,平淡清远。道出了诗人日暮时分从涧南园乘舟去鹿门山隐居处途中所见到的情景。
我们在读这首诗时,能够体味诗人选择了一种迥异于不同于佛家或世俗的另外一种生活——隐逸。在诗人内心深处,他已将鹿门山看成是他真正的归宿,诗人自比历史上的庞公,愿效仿庞公,终身隐居鹿门山这个在他看来是人间仙境的地方。最后两句是以环境的清幽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清高孤寂,突出自己离群索居的隐者形象。明人唐汝洵曾评价这首诗“不加斧凿,字字超凡”。
孟浩然(689——740),排行六,襄州襄阳人(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袓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但据考证,不太可信。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其面君,但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巡视各地,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浩然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其作品中,反映强烈。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见新、旧《唐书》。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历来有王孟并称。在唐时,其诗作颇受好评。《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