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开会时,我谈些什么

(一)“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十二年前,我是个医学生,有一次下临床,主任跟我说了两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哭闹不止,大家查不清原因,他仔细查体,原来在小孩的耳朵塞了个黄豆,泡过水膨胀起来,他把黄豆取出,小孩不再哭闹。
还有一个故事:他接生一个母亲,难产,最终母女平安;20年后,遇到那位母亲,当初接生的女儿也当了妈妈,母亲说他是救命恩人,主任很有成就感,内心却感谢这位母亲——她让年轻的自己成长。
主任说“病人是我的老师”。我并不明白。
一年前我在福州开会,一位医生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他说“病人个体也许不是你的老师,但群体是——医生临床经验来自病人,疗效数据需要病人反馈,书本的知识源头来自他们。”
这不是谦虚之言,也不是为了尊敬病人故意这样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大数据”告诉我们是这样的。
(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外出开会不是具体学了哪些知识,而是认识到专家也有不懂的地方,“这个研究仍然在进行”,“那个指征还需进一步完善”,“期待我们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去神秘化,特别对于外科技术来说(比如胸腔镜下精准肺段切除术),这种视野的改变很重要,它让你开展新技术时有勇气走下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NONONO,“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你爱我,要驯养下”

学习的场景不同,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不一样。同样是肺癌免疫治疗的知识,开会时由大咖说出来记得牢(比如,周彩存教授说:免疫治疗,让一部分肺癌患者先活下来),自己微信浏览时容易忘。书本上的知识,单是看一看,容易忘;经过实践,却能记得久。这就是驯养。
你爱我,说的容易,要驯养下,才能证明你的真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