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考古人员在清理万历皇帝胞弟朱...

1979年,考古人员在清理万历皇帝胞弟朱翊镠的陵墓时,发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现象:这位地位无比尊贵的王爷,竟然给一位侍女修建了一座比自己陵墓规格还要高的墓。

作为皇帝的胞弟,当朝太后的心头肉,潞王朱翊镠的陵墓本就建设的十分豪华。而这位侍女的地宫居然比潞王的还要大,石刻还要精美,甚至还单独享有一座陵园,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人们不禁对这位侍女的身份充满了好奇。

然而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当地地主趁着时局动荡,将两座墓盗掘一空。时隔四十多年,当考古人员再次来到这座藩王陵园时,只在地宫墓道口发现了零星的几件随葬品。如此一来,这位侍女的身份有可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陵墓虽然被盗,陵园内的建筑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就在陵园内一座4米多高的祭碑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道万历皇帝颁布的圣旨,圣旨内容正与这位神秘的侍女有关。

通过碑文人们得知,原来这位侍女姓赵,是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贴身宫女。在朱翊镠二十二岁离开皇宫前往封地就藩时,李太后将她赏赐给了这个小儿子。客居他乡的朱翊镠对这位赵氏亲爱有加,赵氏病死后,他请求万历皇帝追封她为次妃,万历破例恩准了。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实则很不简单。皇室是极为重视礼制的,在明朝要想被封为次妃,首先儿子必须承袭王位,而赵氏根本就没有子嗣。但最后在李太后的干预下,万历皇帝破天荒地首肯了,并说道:下不为例!

朱翊镠费尽心思册封赵氏,甚至逾制为她筑造陵园,难道只是因为对赵氏的爱?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一座望京楼道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今天的潞王府遗址内,有一座曾经高达三十多米的书楼。一座书楼而已,为何要修建得如此之高呢?

原来潞王自幼与母亲感情深厚,但明朝的藩王制度十分严格,非诏不得进京。于是自抵达封地起,他就再也不能离开此地半步。这对从未离开过母亲的朱翊镠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于是在就藩后的第二年,他就将这座书楼改建为望京楼,只为登高遥望京城的母亲。

然而建造此楼,劳民伤财,引得百姓怨声载道,而潞王还在不断地下令增高。赵氏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传说有一天,赵氏陪潞王登高远望时,突然拉住潞王急切地说:看,李太后正在皇宫梳头!

潞王细看正是如此,忙下令停修。难道这座楼真的高到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吗?其实一切都是聪慧的赵氏事先安排好的。她先让手下之人在城外修了一座类似皇宫的小房子,并安排人坐在房中梳头。由于距离远,加之潞王思母心切,就误认为是看到了母亲。

可惜的是,在清朝顺治年间,这座非常有意义的高楼被拆毁,只残留了一些石柱和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赵氏用自己的聪慧贤淑,赢得了潞王的心。而潞王对赵氏的爱里,无疑寄托着对母亲深深地思念。

转眼十二年过去了,潞王一直没有机会入京看望母亲,不过好在有赵氏母亲般的陪伴,聊以慰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31岁的赵氏突然病逝。于潞王而言,这无异于天塌地陷。于是他恳请皇帝哥哥册封赵氏为次妃,并逾制为她建造了一座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陵园。毫无疑问,这份深情一半为了赵氏,另一半为了母亲……

时光飞逝,一转眼又过了十三年,朱翊镠依然没有获准入京。算一算,他已经阔别母亲二十五年之久,而他再也没有机会了……

就在这一年,曾为张居正变法保驾护航的李太后溘然长逝。接到讣告,朱翊镠悲痛万分。而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不能入京奔丧,只能在千里之外的卫辉遥祭母亲的亡魂……

五个月后,积忧成疾的朱翊镠撒手人寰,跟随深爱的母亲而去,终年四十七岁……

明代的藩王制度是何等的冷酷无情。尤其在永乐皇帝篡位之后,他更加清楚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于是在强力削藩的同时,制订了极其严格的藩禁政策。

身为藩王,别说入京,就是出城溜达一圈都得事先上报,不然连累一堆人跟着倒霉。如遇皇帝、皇后驾崩,即便亲儿子也还是不许回京。

也就是说藩王一旦就藩,就意味着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再无相见之日,地位尊贵的潞简王朱翊镠也不例外。

如果可以穿越的话,我想为朱翊镠唱一首《鲁冰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