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厨师9000多人,明朝皇帝到底吃什么?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百废待兴,天下百姓还没有从那个战乱的年代恢复过来。朱元璋时常想起幼年时期生活的艰苦,江山得来不易。坐上皇帝宝座以后,身体力行,崇尚节俭,日常饮食不过是“常供”,即家常便饭,并没有珍异美食。每天早晚进膳,必有一道豆腐,以表示自己不敢奢靡。
明宫的膳食机构
明朝宫廷的膳食管理,分为两个两套衙门。外廷管理的是光禄寺和太常寺。(光禄寺掌管宴席、酒礼,太常寺主要负责祭祀用到的饮食)。皇宫大门内的膳食由尚膳局掌管,属于女官衙门的则有尚食局。
光禄寺和太常寺这两个单位人员众多,要负责很多人的饮食,也可认为是朝廷的大食堂,它们下属均有很多的厨师和杂役。宣德十年这个食堂的厨师就有5000多人,后来又增加到了9000多人,这个数字有点恐怖,这么多厨师得要多少厨房啊?而且这还不算大内的尚膳局和尚食局。
这么大的食堂,每天的消耗也是惊人的。皇宫所需要的如猪牛羊鸡鸭鹅等都是有礼部摊牌给各省的,每年都有定数,初期都是各省派人押送到光禄寺,后期改为了直接折算银两,再由光禄寺的官员在京师采购。据记载,每年光是牲口就要采购数十万头。鸡鸭鹅等就更多了。
明代的宦官衙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具体的就不列举了,其中尚膳局就是专门给皇帝和后妃们做饭的,下面又分几个部门,其中司膳负责烹煎炖煮等,专管烧菜做饭,司酿掌管宫廷的酒水,司药掌管中药养生,司禧负责薪碳之事。凡是进奉给皇帝的饮食,首先都要有专门的人品尝。
明朝的皇帝都吃什么?
在一般人的想象当中,皇帝吃的一定是龙肝凤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国各地各种美食汇集到皇宫,皇帝可以任意享用各种美味佳肴。
其实,明朝的皇帝一般很少在大食堂吃饭(就是前面讲的光禄寺),就连大内的尚膳局也很少吃,原因很简单,他们做的饭菜都太讲究规矩,不合口味。所以明朝中后期的皇帝的饮食大多是由身边的太监监管。太监们知道皇上的心思,也肯花力气研究,所以花样百出,味道自然也是不必说的。
嘉靖皇帝和一生酷爱道教,久居西苑,日常饮食也主要是以素食为主,时间久了皇帝天天吃素也觉得没有味道,但是为了虔诚的信仰,又不得不吃素食,于是太监们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把菜做出花来,以前的宫里吃的豆腐到了他们手里就变样了,豆腐改由鸟脑制成,一顿饭就要吃掉好几千只鸟。
孝宗皇帝时期斋戒的时间很长,一年有111天的时间全部素食。在素食期间,禁止屠宰,而且给大臣赐宴的时候也用素食,皇宫内对外采办的牲口数量随之大减。当然了,皇帝富甲天下,即便是素食,其制作的方法也是寻常百姓家无法望其项背的。
明朝皇宫内有一道名菜叫做“烹龙炮凤”,每当遇到大的典礼,都要准备这道菜。所谓龙不过是用牡羊代替,而凤则是用雄雉代替,听着有点似是而非,不过烹饪的技巧肯定是很高的。明宫内还流行吃驴肉、狗肉、鸭肉。每年年末,各宫都吃驴头肉,因为宫中称驴为“鬼”,故城“嚼鬼”。
皇宫用酒
明朝宫内比较著名的酒有“金茎露”和“太禧白”两种,都是由御酒坊太监亲自监督酿造的,光禄寺不得干预。金茎露到了弘治初年才有配方,其酒清而不烈,醇而不腻,味厚却不伤人。太禧白色如烧酒,澈底澄莹,浓厚而不腻,均为酒中绝品。
明宫太监监酿的用酒,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御酒坊所酿,一种为太监在宫外酿造好了进奉。御酒坊所酿的酒,除了金茎露和太禧白之外,还有荷花蕊、寒潭春、秋露白、竹叶青等数种。据载,金茎露和太禧白是崇祯皇帝的最爱,后来改名成了长春露和长春白。天启年间,魏忠贤在宫外造办了很多名酒进奉给天启皇帝,各色品种达六七十种。
此外,宫中名见于记载的还有桂花酿、菊花浆、芙蓉液、兰花饮等数十种。宫中的长随将配方带出宫外,在市场上售卖,以此来维持生计。这种在宫内流传到宫外的酒,被当时的京城市民称之为“廊下内酒”。
朱元璋一生崇尚简朴,从没乱享奢靡,到了他的子孙后代奢靡之风日渐成气候。自成化以后,饮食时尚之风日盛,这种风气首先来自宫廷,在皇帝的带领下,士大夫也不耐清贫生活,崇尚奢靡,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甚至到了民间饮食风俗也转向丰腆,果肴讲究,宴会不断,即使是中等家庭,也纷纷效仿,一顿饭往往要消耗几个月的用度。
而一般的穷苦百姓却为开门七件事而奔波、忙碌,品味的不过是粗茶淡饭,甚至食不果腹。尤其在大灾的年月,还出现了“吃人”的现象。至于那些乞丐和孤儿平常所吃的不过是残羹剩饭,真所谓的人生五味俱全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