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的中医治疗
噎膈系指吞咽梗阻,饮食难下,纳而反出的一类疾病。分别言之,噎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胸膈阻塞,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根据临床所见,噎证常为膈证的前驱现象,膈证多属噎证的严重后果,或噎与膈同时并见;因此,合称噎膈。正如张石顽《千金方衍义》所说:“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
噎膈的形成,《内经》首先指出与人身之津液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结谓之膈。”又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继后《济生方·噎膈》又提出“饮食乖度”;《景岳全书》则谓“饮酒过度”,“少年少见此症”,等等。这些看法迄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病因病理
1、忧思恼怒 忧思伤牌,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反聚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液不能畅行,积而为瘀。乃致痰气交阻,瘀结食道,阻塞胃脘,以致饮食难以下行,水精不能布散,久则化源不足,津液干枯,上下不得通利。《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说:“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
2、酒食所伤 酒食助湿生热。若嗜酒无度,又多进食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律伤血燥。前者使食道窄隘,后者使咽管干涩,均能妨碍咽食而发生噎膈。《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医碥・反胃噎隔》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即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
3、其他因素 胃病日久,迁延不愈,或气滞血瘀互结,或热伤胃阴,痰瘀阻滞以及年老体衰,气血亏损,胃气不充,痰瘀气阻,亦可酿成本病。
本证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古今医案按》引叶天士“食管窄隘使然”之说,即明确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本病初期,多属邪实,因气滞、痰阻、血瘀三者交互搏结于食道、胃脘,阻塞了通降之道,而致上下膈塞不通,久则气郁化火,津反成痰,津液亏损,阴血耗竭,气血生化乏源,故后期则由实转虚,由于阴津日益枯槁,以致胃府失于濡养,若病情继续发展,阴损及阳,胃气虚败,脾阳不振,可表现气虚阳微的危重衰竭现象。
诊查要点
1、凡中年以上的患者,临床表现吞咽梗阻不顺,饮食难下,甚或食入吐出的,即应考虑为本病。若病情发展,表现为消瘦衰竭,滴水不进时则病情已经严重。但在本病早期。往往易于疏忽,故一经发现持续性的吞咽异物感。或进食时胸骨后及某一部有停滞不适感,或上腹饱胀。持续隐痛,或食欲减退,轻度呕恶者,即应提高警惕,进行必要的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2、噎膈与反胃均有食入吐出的症状,但噎膈多系阴虚有热,其特点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其特点为进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3、噎膈与梅核气均有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但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咽喉、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痰气交阻,为无形之邪,无吞咽困难,饮食不下的症状。
辨证施治
本病初起为吞咽困难,尤其固体食物,虽然勉强入咽,亦必阻塞难下,随食随吐,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逐渐发展,则胸膈疼痛、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衰惫。
在辨证方面,首先应察其虚实。实者系气血痰三者互结食道,虚者系津血日渐枯槁。本病往往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治法亦当权衡其实之程度,气、血、痰郁之微甚,适当加以处理。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治疗。
1、痰气交阻
症状:临床表现吞食时自觉食道梗塞不舒,胸膈痞胀隐痛,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治宜理气开郁,化痰润燥。方以启膈散加减:丹参15克、郁金12克、砂仁壳15克、沙参12克、川贝10克、茯苓15克、荷叶梗20克、丁香8克、瓜萎12克、陈皮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沙参、川贝、茯苓润燥化痰以散结,荷叶梗、丁香化浊和胃以降逆,再加瓜萎、陈皮增加化痰之力。如津伤便结,可配增液汤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
2、津亏热结
症状:临床表现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进,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治宜滋养津液,清热散结。方以五汁安中饮加味:梨汁30克、藕汁30克、牛乳30克、生姜汁20克、韭菜汁20克,混合后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泥胃不化。或用生地15克、熟地15克、沙参12克、石斛20克,水煎三次混合取汁,兑入五汁饮混服。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可酌用大黄甘草汤,但应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另可用沙参、麦冬、绞股蓝、丹参水煎频服,以滋阴清热散结。
方析:方中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韭菜汁活血行瘀,并加生地、熟地、沙参、石斛双补胃肾之阴,以增加疗效。
3、瘀血内结
症状:临床表现为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社,面色晦滞,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带青紫,脉细涩。
治法:治宜滋阴养血,散结化瘀;方以通幽汤加减:生地15克、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8克、三七10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丹参15克、赤芍12克、五灵脂15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贝母2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方中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散结化瘀,三七、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五灵脂祛瘀通络,海藻、昆布、贝母以软坚化痰,如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可先服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4、气虚阳微
症状:临床表现为长期饮食不下,面色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治宜温补脾肾,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前方:人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陈皮12克、生姜10克、旋覆花2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后方: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当归12克、枸杞15克、鹿角胶20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杜仲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方析:前方人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再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降逆止呕之カ。后方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以滋肾阴,鹿角胶、肉桂、附子、杜仲温肾阳,为阴中养阳法,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行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稍能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
秘验单方
1、生韭菜汁、牛奶各100毫升,加鲜鹅血50毫升,混匀后温服,宜连续服用7天。
2、威灵仙15克、蝼蛄20克、白蜜腊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7天。
3、壁虎(即守宫)1只,去腹内物捣烂,鸡蛋1个,将鸡蛋一头打开,装入壁虎,仍封固蒸熟,每日服1个,如见症状减轻可再服1-2次。
4、雪梨1个、丁香50粒;雪梨去核挖洞,放入丁香,外用纸包好煨熟吃,1日1次。
5、天仙胶囊(成药),每次2~4粒,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用蜂蜜水或温开水送下(吞咽困难可将胶囊药粉倒出服用),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补气养血之功效;此方适用于食管癌、胃癌。
6、冰片9克、丁香9克、礞石20克、硼砂20克、硇砂20克,共为细末,加冰糖制成膏状,冷却作片剂,每日3~4次,每次1克,含化。用于食管癌、胃癌。
感悟结语
噎膈为胃与食道的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方面,三者每多兼杂互见,有时难以区分。病本有津亏、血耗、阴损及阳等阶段。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如理气化痰,散结行瘀、滋阴养血、补脾益肾等法,亦每需根据具体病情,有所侧重地结合运用。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伤胃阴,还忌滋腻之剂阻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胄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向意。若胃气一绝,则药无效,势必不救,医者慎之。
此外,本病多与饮食、情志有关,精神的安慰与饮食的调摄,对于配合冶疗、提高疗效,很有必要,临床亦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