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项羽不是自杀,而是没逃掉被杀死分尸

司马迁写《史记》,把项羽收录到了《项羽本纪》中,并把项羽列为帝王行列。

其中诸多内容,可见司马迁非常崇拜项羽,对项羽的评价明显偏离了真正的历史。

有了司马迁开头,千年历史长河项羽逐渐被演义甚至神话,以至于真正的项羽形象变得模糊不清。

本篇文章从心理角度,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中还原项羽末期真正的形象。

鸿门宴首先暴露了项羽的一大缺点,优柔寡断具有妇人之仁,这为他之后的悲剧埋了了伏笔。

汉四年八月,楚汉两方议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真正急于求和的是项羽,项羽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他需要用刘邦的家人来换取逃命的时间。

项羽从荥阳撤退的路线,暴露出了他已经怂了的心态。

他知道大势已去,并没有返回都城徐州,而是打算仓皇南逃。

他甚至丢弃了苦苦守城的楚军,成全了彭越的威名。

史书记载公元203年,项羽南逃之后,彭越攻下二十多个城邑,斩尽守城楚军,缴获诸多粮草。

项羽以协议为幌子趁机逃跑,并没有遵守协议。

刘邦以协议换回家人后追击楚军,同样没有遵守协议。

其实两人都没有遵守协议,一个目的是逃跑,一个目的是换回家人。

项羽并没有逃掉,在阳夏被汉军追上,先后爆发了固陵之战和陈下之战,楚军损失惨重后,项羽率军逃到垓下。

汉军进行试探性攻击后,选择围困楚军。

主要此时的楚军仍有十余万,且形成了哀兵之势,强攻的话汉军也会死伤惨重。

在这种情形下,汉军对楚军展开了心理攻势,那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反而让项羽的心理防线最先崩溃,项羽认为汉军已经攻克了楚地,很多楚人已经成为了汉兵来攻打他。

曾经意气风发,所战皆克,现在却一败再败沦落到四面楚歌,此时的项羽已经绝望了。

心理学上一个一直顺风顺水的人,突然遭遇到挫折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他们的抗压能力其实很弱。

项羽就是其中的典型,后期和汉军交战他的心态崩得非常快。

士气低迷、孤立无援、粮草耗尽、认为楚地已失,此时的项羽已经完全变了。

数年前,他曾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秦军,此时此刻,这种精神已经在他身上完全丧失殆尽,这个时候的人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个极其残酷的真相被掩盖,影视剧和小说给人一种误导,项羽已经没有多少兵力才选择突围。

实际上,项羽抛弃了十余万主力,他已经没有了破釜沉舟最后一战的勇气,他选择率领数百骑兵趁夜色突围。

天亮以后得知项羽趁夜色的掩护突围,汉军派出五千骑兵追击,同时对垓下发动总攻。

十余万楚军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主帅已经抛弃他们逃掉了。

没有了主帅的楚军下场很惨,即使这样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死战到底。

《高祖本纪》中记载,垓下之战极为惨烈,已经没有了项羽的楚军誓死不降,楚军被斩首八万余人才结束了垓下之战。

世人只记得刘邦薄情寡义,却不知项羽有不止一次抛弃对他忠心耿耿的楚军。

曾经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之后的项羽已经是懦夫一个。

人能胜敌,不能胜己,能战胜外在敌人,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心魔,古往今来数不胜数,项羽是其中一个非常出名的典型。

四面楚歌并没有让楚军的军心真正垮掉,垮掉的反而是项羽。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围绕项羽过江的故事全是杜撰出来的。

首先项羽认为楚地已失,这也是他心态崩溃的重要原因,他选择过江的概率很小。

其次汉军骑兵紧追不舍,根本没有机会。

经过几次和追兵血战之后,项羽的随从全部战死,项羽也伤痕累累体力耗尽,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项羽能抛弃主力逃掉,从这个行为来看明显是为苟活,他选择自杀的概率极小,真要自杀早自杀了。

其次刘邦重赏项羽人头,追击项羽的汉兵一个个就像饿狼一样。

项羽自杀前说的话全是后人杜撰,汉兵根本不可能给他说废话的机会,甚至连自杀的机会都不会给他,杀死项羽可是大功。

项羽力竭被杀,王翳砍下项羽头颅,其他汉兵一拥而上引发混战死伤几十人,项羽尸体其余部分被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得到。

这五人全部被封侯,足见项羽死亡带来的价值。

就算这次项羽侥幸逃脱又能如何?

他身上的每个部位比黄金都值钱,重赏之下的贪婪者会数不胜数。

就算项羽回到江东,也会有无数人想杀他。

更何况他抛弃楚军主力逃掉,早在楚地失了人心。

垓下之战结束后,楚地几乎都投降了,其中只有鲁地还死撑着,得到项羽的首级后鲁地也投降了,可以说刘邦不费劲就拿下了楚地。

项羽活着也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