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根在水乡
根在水乡
袁福成||江苏
无论你身在天涯还是行在路上,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根在何处,家在何方?屈指算来,自从1978年离开家乡并在城市定居已37年,但我仍坚定地认为我的家在建湖,根在水乡。
我的出生地、成长地在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那里沟渠纵横、水网交错。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凡是水多的地方必定是地势低洼之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得以繁衍、不可或缺的资源,自古至今聪明的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水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诸多不便,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更是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暴雨成灾,河水决堤,洪水泛滥,房屋倒塌,家破人亡轮番交替地上演,但让人惊奇的是居住在水乡泽国的先民们并没有因此迁徙他乡,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水患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一片丰腴肥沃的土地,虽说十年九涝,但一年丰收便还去多年欠债,洪涝之年那怕是庄稼地里颗粒无收,但洪水带来大量的鱼、虾、蟹鳖等水产品也帮助先民们度过一次次难关。水乡的人们对水既敬畏又崇拜,由此还衍生出不少诸如祭水神、河神等水乡民俗,在老家还留有镇水塔、镇水兽等文化遗存。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水是永远抹不去的印记,我们的童年几乎是在水中泡大的,许多童年趣事都与水相关。生在水乡不识水性是人生大忌,水乡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游泳的,婴儿出生的第一课便是把新生儿放在温水里洗澡,让孩子一出世就与水亲近是第一要义,至于洗去从娘胎里带出的血污则显得无关紧要。在婴儿蹒跚学步之际,每逢暑天伏季,家长就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下河游泳。在水乡,沟渠纵横,桥梁密布,不经意间失足落水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学会游泳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基本技能,也有粗心大意的父母因未能及早教孩子学会游泳,导致自家孩子溺水身亡的悲剧发生。水乡的孩子一般长到六七岁时都成了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水鸭子”。
水乡的孩子掌握了游泳的一技之长,童年和少年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在水中捞鱼捕虾,摸螺采蚌成了水乡青少年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时的水乡老家,农业生产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河渠里的水清冽甘甜,口渴了掬一捧河水入口沁人肺腑,河里的淡水鱼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数量充裕,常见的淡水鱼品种就有草鱼、鲢鱼、鲫鱼、桂鱼、鳅鱼、长鱼(黄鳝)、鲶鱼、鳗鱼、黑鱼,贝类水产也有田螺、河蚌、蚬子,另外淡水河虾、螃蟹也十分常见,捕鱼的方法也五花八门,用鱼钩垂钓,用鱼叉或鱼鹰追捕,用丝网等各种渔具守株待兔般诱捕,外出捕鱼摸虾均有斩获,从未空手而归,有时舟行河中,冷不丁有一条鱼蹦到船上,在河边淘米洗菜,也常有鱼儿跃入淘箩或菜篮之中,小时候最乐意做的事就是用黄鳝鱼的骨头诱捕淡水河虾,将黄鳝的骨头放在竹篓内,再放上一两块砖使其沉入河底,每过一个时辰提一次竹篓,总会捕到十几只河虾,半天能捕到河虾1-2斤,最有趣的是捕捉螃蟹,夏秋季节,螃蟹在田埂上打洞,上学时分,只要用稻草抹上烂泥堵住蟹窟,螃蟹因要呼吸空气不得不爬到洞口,只要将洞口的稻草快速拔出,螃蟹就被带出洞外,放学回家的路上捕上三五只螃蟹可真是小事一桩。
早年的水乡,船是人们交往的主要交通工具,摆弄木船是水乡孩童的又一乐趣,木船既可用木桨划行,又可用竹篙撑行,还可用橹摇着前行,一有闲暇,水乡的孩子童就到木船上做游戏,捉迷藏,打水仗。到了成年,那些摆弄本船的本领其实早就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学会了。
生在水乡,长在水乡,自然对水乡就有了特殊的情感,多少次梦回水乡,在家乡的小河里畅游,多少次梦回水乡,和儿时的伙伴们一起捞鱼摸虾,多少次梦回故乡,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本船上捉迷藏、打水仗……这些深深镶嵌于情、根植于心的水乡情节将继续伴随我行走天涯直到永远。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