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之三——书之缘
书之缘
真正的大范围的、大批量的读书,就一定是大学了。因为读的是中文系,读书是你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天经地义的事,读书再不用偷着,更不用躲着。少了一份胆怯,多了一份心安。
而且不用担心没有书读,偌大的图书馆,你就是沧海之一粟,沙漠中的一粒沙。那就是一片图书的海洋,如果你是条鱼,就赶快游入其中吧!所以,做个中文系的学生,是很幸福的事。
记得借的第一本书是《教父》,当时电影炒的很热,所以我就要先睹为快。随后的当然是一系列的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飘》《巴黎圣母院》等等,凡是自己能知道的,或是收音机中听到过介绍的,老师口中介绍过的,都是我阅读的目标。
那几年的时间,我读了很多中外名著,还通过读书认识了繁体字。开始的时候是连猜带蒙,后来就渐渐地熟悉了,慢慢地很多繁体字就都认识了。所以,读书,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这些名著的另一个载体就是电影,所以那个时候除了上课、学习、看书,另一个最喜欢的事就是看电影。很多名著都被搬上银幕,认识了费.雯丽、英格丽.褒曼、马龙.白兰度、阿兰.德隆等一批世界级的艺术家。艺术家的精湛演绎,又将文学作品推上一个巅峰,也培养了自己另一个良好的爱好—看电影。
因为读书,还缔造了一段段书之缘。就因为我读的是《教父》,所以有人觉得我“与众不同”,事实证明他是近视眼而没有戴眼镜,所以是个美丽的“错误”。
恋爱的季节,别的同学都是逛博物馆和大的商场,我俩呢?好像从来没逛过商场,这对于以后的生活很不利。那时除了去离学校最近的公园走一走,更多的就是去书市了。
那时我是第一次去书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金秋书市,就是书的世界,书的海洋。身为穷学生,也没多少钱,而我因为穷惯了,从来不会乱花钱,每月五十多块的助学金,除了吃饭、穿衣还能有富余。而他,虽然从小也是穷,可是大了以后就变了,爱交朋友,所以每月除了助学金还要从家里拿钱,每每买书的时候钱不够了,还要不好意思地跟我借。记忆中唯一的风景就是:一个孤单的女孩儿,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守着一大摞书,等着那个到处“寻宝”的人……
记得有一天跟女儿说起“你爸爸那时候的穿着可是最讲究的了,一件衣服好几百,我一个月才花十几块。”他又不是个计较的人,总是大大咧咧惯了,因此他有很多可做一生的朋友,因为他们现在也是我的朋友……他不断地向我借钱,其实也没多少,一个穷学生能有多少钱呢?后来当我们订婚之后,他还自我调侃“因为没钱还你了,所以就以身相许吧……”后来当着很多人也这样说。这当然是玩笑,我记得我们婚后有个姐姐还开玩笑地说“他还够你钱了吗?”我其实也不记得了,以他的性格肯定早还清了吧……
他喜欢书,涉猎的范围比我广多了,而且高中又是文科,我可是理科出身,所以我的耳边就经常会多一个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即使现在这种状况依然保持,如果看个电视吧,你身边就会多一个免费评论家,谈古论今。本来你想好好看个电视,结果那种期待感全被他的真实的历史打破,所以至今我们很少一块儿看一个电视剧,他认为看电视剧是浪费时间,于是遥控器就成了他的私属用品,我竟然很少看电视了……
而我从大学开始正自己买书了,第一本就是《红楼梦》,第二本是《现代汉语词典》。记得那天我们去民政局登记,路上看到一个旧书摊儿,于是两个书迷就迈不动步了,婆婆和妹妹直催我俩,再不去人家该下班了。
还有个“秘密”,好多人都不知道,我还去过废品收购站,从哪些书本里挑出自己喜欢的书,那个欣喜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的确有很多好东西,关键是便宜,论斤约,不看定价的。我们俩就像淘金者,发现喜欢的就心花怒放,在那里买了好多书,而再看看两个人,已经成了灰头土脸的了……
那段岁月,虽然清苦,可是却成了永远的记忆,大鹏的一句话很喜欢“苦难的日子里也要笑出声来”。
有书的日子,日子不再寂寞;有书的日子,人就不会孤单。不管缘聚缘散,缘深缘浅,那都是一段段书之缘,我知道:这种缘还会继续下去,在我的生命里……
作者简介
张国新,中学语文教师,中文系毕业,文学爱好者,现居住北京。近年来,在各种报刊、网络各类发表作品数十篇,获得奖项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