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八卷 请找回尘封的宝藏
熟读四书五经的一位老先生,课间急急的离开座位,离开老伴,去上厕所,但他很快就回来了。老伴问他:“这么快?”,“还有好几个小伙子,都在里面抽烟,烟雾浓浓,呛得我呆不住,抽了两口,快着回来了。”他身侧的一个小伙子说:“课堂最后环节还要讲戒烟呢。”“还要戒烟?”老头一听,有些坐不住了,但他还是恢复了平静的表情,几乎是自言自语地低声说:“戒就戒吧。”
趁着十分钟课间,喝水的,上厕所的,相互添加微信好友,少数男女生赶紧换上红色的学服,人们都是高效率的行动。也有几个男生和女生,到后台找管统计的义工,要求把L学服换成XL的。当大家齐齐地重新坐下,不论70后还是80后,还是少数的老者和少年男女,都是蓝白相间的领袖纹饰,一片大红色。
“孔子直接继承了周礼。时逢乱世,礼崩乐坏,他深思熟虑选择了周礼,‘郁郁乎吾从周’,立志‘克己复礼’”。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几个字——礼,士,史,仁。尤其是仁。仁是生机的种子,是自省的,感通的,是有次等的,自我身心的关系,也是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王阳明先生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仁是生机的种子,仁是生机的种子,嘿嘿……”听着洛云飞的讲座,听众席的前排,有个胖小伙子傻笑着,他嘴里嚼着口香糖,一边咀嚼一边嘟囔这句话。看体型他应该是成年,其实他是初二学生,00后,是70后的父母带他来的,左侧是他父母,右侧是一位90后的姑娘,面容清秀,齐耳垂短发。她侧目看一眼小伙子,嘴里也咀嚼着口香糖,但她没有说话。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孕育于孔子,推溯自孟子,北宋二程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他同化了佛教的精髓,正本清源,删繁就简地发展和固守了儒家的道统。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取士,朱熹的作品成了科举考试的钦定教材,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被‘知识化’,实践维度的‘工夫论’逐渐被忽视,知与行的联系被割断。针对这种情况,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确立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说”。
“‘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其他)’。 《大学》是成大人的学问,而《大学》旧本才是正本。心即理,礼即理,格物就是格心,穷理就是致良知,‘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儒家一脉学说纷纭,他正本清源,删拨大要,几句话就能让人明白透彻”。
座中的老者,恍然大悟,他微翕嘴唇,右手捋着胡子,银白的胡须颤动着银亮的灯光。他几乎要激动的站立起来,欠了欠臀部,低低地说了一声:“好!”。00后生看老者这样的表情,又看看右边的90后的大姐姐,偷着傻笑起来,嘴里还在嚼着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