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纵三横”长三角
(按)这是16年前参加一个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论坛的发言素材)
上海的四月春光明媚。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一片大好形势。我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国家加强对城市群的政策倾斜。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区城际轨道交通将在近年内开工建设。今后上海到南京只有1个半小时路程。近日又明确了中国航运中心在长三角地区的连动。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这一切预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紧密联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背景资料: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 达到3514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24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被认为是现代化的门槛。统计专家认为,长三角地区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统计显示,2004年,长三角地区实现GDP287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长三角经济增速均值达到1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和浙江省的7个市。2004年,上海GDP突破7000亿元,苏州、杭州、无锡、宁波GDP超过2000亿元,南京GDP接近2000亿元。)
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主要是为了建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原地区,打造中国的城市珠峰(最高峰)---世界第六城市群,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打造,我这里提出“三纵三横”战略,作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 三纵
(一) 交通
俗话说:欲要富,先修路。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长三角的交通连接与快捷通达,已经引起国家重视。我这里补充的是:一是在建立城际交通的时候,注意不要忽视客货运输分流以及货运的安全问题。最近发生的液氯中毒事件提醒了我们。二是充分挖掘长江水运的资源,包括城市间其他河流的水上巴士作用;三是注重交通科技手段的共享。比如上海的“交通卡”能否在长三角地区通用?从上海大众等一些单位在杭州等城市通用“交通卡”的事例来看,上海人在那里的消费多了,不用担心那里的市场消费被分流,何况上海输出“交通卡”在技术上都是免费的。这样可以节省还没有实施交通电子支付手段的城市投资成本。何乐而不为?四是对打破交通壁垒的思索。最近对上海一些郊区调查。那里房产销售受到影响的一个因素是高速公路的收费问题。我想到以前浦东隧道取消收费后对浦东开发建设以及人居快速集聚的效应。这方面要研究响应的政策,防止收费类似的交通壁垒而影响长三角的紧密联合进程。
(二) 信息
据今年1月公布的全国第15次互联网信息调查,中国内陆网民达9400万(最近又提升为1亿多)。其中,上海441万、江苏661万、浙江534万,三者共计1596万,占全国内陆总数比例16.9%。
在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增值效应是不可估量的。长三角要构建 (虚拟)大城市群。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和统一我国几个大城市群的网络系统。在大都市圈系统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交互和共享、资金项目统一招投标、人才技术互相流通和交流,避免城市信息化的重复建设。可以在行政体制没有变动的情况下,通过信息网络,先构建“中国(虚拟)大城市群”,虚拟运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信息网络的发达,也使我们对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思索和选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车轮平台(汽车产业)还是建立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或者两者的结合所带来新的变化?这两种平台或称底盘,是决定我们的各项要素是高度集聚还是相对宽松集聚?也就是决定我们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三)人才
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的签署,初步确立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框架;今后长三角的人才将实行资源共享,统一政策和制度,由三省市确定的人才可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不迁户口、不转学籍、互认学分,实行一证通。这一规定将使得135万上海人才、222万浙江人才、428万江苏人才统统“转籍”为“长三角人”了。
我由衷地为这个宣言感到高兴。城市群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要素能互相流动自由。但实行是有相当难度的。一个是政策的协调统一,另一个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大城市,增添大城市的管理难度。这就需要人才流动也有个“梯度转移”策略和规律。大城市要积极鼓励优秀的人才流入。
最近浦东推出的一些优惠政策:如果你供职的是一家即将注册到浦东的银行,本人又是高层管理人员,那么你不但能拿到一笔数目不菲的补贴,孩子上学的部分学费也能由政府“埋单”。这是浦东新区公布的《2005-2007年浦东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中明确规定的。浦东专门设立了“专项教育基金”,得益的将是新进浦东的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子女上学学费将部分从基金中支取。
二、三横
(一)规划
这次城市群的规划时机很好,正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时期。这次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未来20年的发展前景,通过空间布局的科学手段,以及政府可调控资源的合理利用,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的三角洲大都市经济区,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基地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示范区。
规划的实质意义是什么?是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也就是国土规划。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GDP2624万元,比上年提高了454万元。统计显示,上海的单位面积产出最高,已经突破亿元,其次是江苏的8个城市,再次是浙江的7个城市。 2004年上海实现GDP7450亿元,单位面积产出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突破亿元的城市,达到11749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891万元。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的8个地级市和浙江的7个地级市,以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1%的GDP。不同的土地面积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价值。国土规划,就是要充分合理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的“级差效应”。比如说像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般的生产劳动力密集性企业、低效益的企业,就很难再让其生存发展。
上海的“三个集中”,其实也是一个土地有效利用的发展战略和国土规划。
(二)制度
一是土地制度。产生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利用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机会,侵占农民的合法权益。中国1956年前,还规定农民宅基地上的土地归农民私有。而现在,农民宅基地的住房与土地的权属是分开的。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二是户籍制度。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制定了一些政策,其中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户籍制度要有大的创新和突破,才能使长三角真正紧密联合。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在于城乡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一视同仁。现在上海的许多城镇都实行农民进镇保。这很好。在社会保障的公共性设施上也要得到切实保障,如医疗、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性设施的资源共享,也要得以制度上的保障。
(三) 法规
主要指政策法规。一是经济发展的资金融投法规政策。二是社会改革的实验政策。三是城市群发展协调政策法规。
现在对城市群的发展行政协调模式,专家们有几种设想:一是类似于原来上海经济区的都市圈规划办公室;二是城市群的市长协调会议,目前主要是采用这种模式;另外,是市长董事会组织,类似于法国的大巴黎市长董事会制度:三是建立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召集。还有的同志提出:借鉴清朝的“两江、两广的总督制”,设立长三角都市圈总督。这些想法,大家都看到:好的规划,如果没有行政体制有力保障的话,最终会形成“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无效局面。
其实,在城市群发展中,除了行政协调外,还有必要的社会组织协调。如:城市群的产业协会、城市群的社会协作机构、城市群的旅游文化机构融合等。当前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城市群的发展也需要这个发展目标。
2005年4月10日草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