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玩得炉火纯青!苏轼最难懂的诗《远眺诗》,仅12字让辽使百思不得其解

在诗词写作中,有人推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灵感迸发,也有人推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反复推敲。不过不管是哪种方式,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情感更为巧妙地表达出来,它的核心还是抒发人们的情感体验。

不过也有一些诗词写作方式很奇特,它们更侧重于技巧性,给人的感受就像是在玩“玩文字游戏”。就像回文诗这种体裁,它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可以说充满了巧思。有些读者对于这些充满技巧性的写诗方式并不喜欢,只是将它当作一种不入流的“小道”。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回文诗”便是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达到“言志述事”的目的,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便曾说“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在千年文坛,有些文人就很喜欢这种充满技巧性的诗词写作方式,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如此。他有多首回文诗存世,像《菩萨蛮·回文夏闺怨》、《题金山寺》等。除了回文诗,其实苏轼还擅长另一种技巧性的诗体,那就是“神智体”。

所谓“神智体”其实就是通过改变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等形式,使其形成有别于普通字的异常外观,以此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它主要是靠“以形见义”,所以又被称为“形意诗”。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这首诗,便是一首来自苏轼的神智体诗。而且相传它还是历史上第一部神智体作品。

相传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一次辽国派了一位使者出使宋朝。辽国是以游牧为主,在当时被宋朝视为蛮夷之邦。不过随着辽国逐渐学习宋朝文化,他们对于蛮夷之邦的称呼也逐渐不太能够接受。而此次出使的这位使者,更是钻研宋朝文化,在文学上有着不错的造诣。

于是他便经常出入宋朝翰林院,拿一些生僻的诗文来刁难翰林学士。一些生僻的诗文纵然是颇有学识的翰林学士也不曾涉猎,所以很多问题他们也答不上,这也让自诩礼仪之邦的大宋朝廷面子上有些挂不住。被嚣张跋扈的辽使逼得没有办法,宋神宗只得请来大学士苏轼应对此事。

苏轼虽然在宋朝文名远播,但是远道而来的辽使并不知晓他的厉害之处。见到苏轼后依旧不改嚣张气焰,又要以生僻诗文“请教”苏轼。苏轼对此对方的挑衅不以为意,相反随手写了一首小诗,并对辽使说:“写诗只是小菜一碟,读诗才算有点难度,我这里有一首《远眺诗》,想请先生念一念。”

辽使听闻心中暗自窃喜,读诗能有什么难的,莫非这苏轼只是徒有虚名?但当他看到苏轼写下的12字时却百思不得其解,愣是不知该怎么读,只得乖乖闭嘴灰溜溜地离开,再也不敢挑衅他人。那么苏轼写的这首小诗到底是什么呢?下图便是这首堪称苏轼最难懂的诗。

相信很多人看到上面这12个字,也是一脸懵,这“奇形怪状”的12个字能是诗?其实我们将这12字按照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神智体”诗的解读方式来分析,就会发现这12个字里面确实藏着一首诗。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其实解读这首诗的重点就在于观察这些字的大小、长短、粗细、正反等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描述出来即可。这其实就是神智体诗的“以意写图,令人自悟”。

后世之人对于苏轼的这种神智体诗也多有模仿,但不管是意境或者是自然流畅程度上,都不及苏轼这首《晚眺》。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字游戏”,但倘若不能将文字玩得出神入化,还真就玩不了这种“文字游戏”,这其实也是苏轼文学造诣高深的体现。

上面是一首神智体民歌,大家能够按图读出里面藏着的诗吗?欢迎在评论区将你读出的诗分享给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