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从货币到珍馐——海夫人

(二)海夫人:淡菜青口,皆是夫人

01

好多名字?

称号

我想今天要聊的这个“海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亮亮在《海错图笔记》也说到,这种常见的大路货“再不认识就不合适了”。那它叫啥呢?大概十之六七的人张口就来:

这不是青口吗?

这不是淡菜吗?

这不是海红吗?

然后他们就打起来了。“你吃甜粽还是咸粽?”(被众人pia飞)

不过大家说的都对啦……(捂着腮帮子爬回来)淡菜、青口、海红、壳菜,说的其实都是一个东西:贻(yi,宜音)贝。其实贻贝是一个属的名字,下分很多种,样子都是青黑色、水滴形的双壳贝。聂璜在《海错图》里写道:“夫蚌属介名而曰淡菜,意何居乎客闽市上偶购得。”在浙闽一带,且是图中样子的,大概就是“厚壳贻贝”这个种,是最常见的食用贻贝。

这么多名字里,壳菜是因为它有壳,青口是因为壳青,海红是因肉红得名。但是“淡菜”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聂璜在《海错图》中写道“潮汐虽往来于期间,其性必嗜淡水于泉石间,故恋恋不迁。此淡菜之所由以得名也。”可是如果像他所说,贻贝长在泉水入海处的石头上,退潮了也不回大海的原因是喜欢淡水,这要怎么解释同样是在淡水,海底礁石上贻贝更多且品质更好这回事呢?

而贻贝长在泉水入海处的真实原因不是爱好淡水,而是因为有礁石可以附着。确实有个别种类贻贝是生长在在淡水中的,但是个头很小,没有食用价值。所以“淡菜”之淡,并非是指淡水。

有人说这淡菜之名是根据某些素食者会将贻贝肉当做素食来补充营养才得;而张大大对此则认为,是“先有淡菜之名,素食者望名生意才将其列为素食”。

在《海稗类钞》里说到,“淡菜为蚌属,以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这倒是符合实际的贻贝干做法,只把它煮开口,把肉挖出晒干即可,不必加盐。至于“菜”,可能是因贻贝易得,沿海人民已将其视为和蔬菜一样寻常食物了。潮汕人管盐水煮鱼叫“鱼饭”,估计也是如此。以鱼为饭,以贝为菜,这就是海边人的日常。

聂璜 《海错图》

02

“毛手毛脚”

贻贝

《海错图》记载,“独淡菜之毛粘繁石上,甚坚,且各以其毛大小相附五七枚不止。大约淡菜精液溢于外则生毛,而毛结成小淡菜,遂而生生不绝。”这是聂璜从采贝人那儿听说的。“那黑毛是大贻贝的精液外溢,变成了黑毛来固定在礁石上,毛上又结出了小贻贝,从而生生不息。”

这自然就是采贝人想当然了。那些毛毛现在的科学名字叫做“足丝”,是专门用于附着在岩石上的。每根足丝顶端都有吸盘一样的结构,可以把贻贝牢牢固定住。至于大贻贝上的小贻贝,也不是大贝生出来的,只是大贝把礁石上的地方都沾满了,小贻贝来得晚,就只能附着在大贻贝上了。

03

是谁夫人?

现在贻贝的宣传似乎都会说一句“贻贝号称‘东海夫人’。”好像这是个美誉之词。但是为什么偏叫“夫人”?直到看到了《海错图》中“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

……啊这。

亮亮:“我脑海中只有《甄嬛传》里那句话‘怎么会有如此淫乱之事呢?’”虽然人家贻贝长得的确很像……但是着实有被惊到。

许多夫人,

都没丈夫。

海山谁伴?

只有尼姑。

聂璜似乎对此也很感兴趣,还写了首《海夫人赞》

04

古贝

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开始利用贝类的资源——卜卦、祭祀、食用、药用、装饰品、工具和随葬品。在古墓及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大量的贝壳标本及其加工品,有货币、蚌刀、蚌镰、箭镞、饰品、镶嵌品等。最早有《易经》云:离为蠃为蚌。以后的《诗经》、《相贝经》、《山海经》、《尔雅》等古书也有记载关于贝类的种种用处,以及贝类的详细分类方法。更广为人知的,要数古人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交易。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由此,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继续发展,贝壳作为货币的职能也就慢慢退出了时代的舞台,只剩下美丽繁复的自然装饰留在我们的生活里。而如贻贝,贝类也依旧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馈赠着大自然所带来的奇迹。

<下一节 龟脚>

文字来源:柯男青叶

图片来源:网络

文本校对:枫林焱山

网络编辑:钱大明白
本期责编:艫韽
后期审核: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