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65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鲁敏和她的《我以虚妄为业》
【郭进拴原创】鲁敏和她的《我以虚妄为业》
《我以虚妄为业》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小说家的散文”书系的一本,系著名女作家、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敏的散文集。收录了鲁敏不同时期的数十篇散文。按书系的名称来看,小说是鲁敏的主业,散文则是鲁敏的副业,且看小说家的散文到底与散文家的散文有何区别。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往事沸腾,相当于以随笔形式的几篇回忆性质的传记,只是不怎么严格按编年体来划分。第二部分大声阅读,主要是读书感受。第三部分是致敬虚构,相当于创作谈。第四部分小说之外,是一些游历与美食的杂烩。第五部分单词表,讲述了作者对人体各器官及各种疾病的联想。
“生活之虚妄,是铁一般的事实。”(P128)以此为业?并成了小说家,以小说为业?生活与小说看来一样虚妄。作者讲的虚妄,妄加揣测,应该并非虚妄的本义,而是两个字概括了生活与小说的不同特点。
现实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简直千奇百怪,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大的方面除了国际、战争、灾难,小的方面如家庭邻里单位,虽然总体来说都是和平的,但局部而言总是战事不断、灾难不断。茫茫人海,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更属常见。光怪陆离、纷繁复杂这些都是表面,都是虚妄的,谁也逃不掉生老病死,爱情与死亡永远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
小说亦是如此。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小说,归结到一点,讲的都是人性,再具体一点,主要还是爱情与死亡,这是小说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就象莫言说的,平时中规中矩,小说里则是色胆包天(大意如此)。鲁敏也是一样的观点,“无法想象一个宁静、满足、水到渠成的写作者”。
如果只则按作者的性格来写小说中的主人翁,那总是一个类型。因此鲁敏认为小说里的人物要和本人性格迥异才行,才有张力,才有侵略性,“用写作来弥补、来放纵、来摆脱局限,发出陌生的呼啸”。自己囿于现实生活不敢去做、不能去做的事情,不妨让笔下的主人翁去做,作者则去享受这种陌生的代入感。
这本散文集风格偏硬,棱角分明,很少写风花雪月的事情,就是家长里短的事情也写得干脆利落,没有扭捏之感。想来也是与她早年经历有关。只有在写“舌”的时候小性感暧昧幽默了一把,还比较注意把握住了分寸。
十几年的写作,200余万字的成就,使作者的笔触非常老到,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信手拈来,皆是文章。
“电影《逃离德黑兰》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我这工作,就像矿工,即使回家之后,也仍然无法洗净全身的黑。’写作这差事,也差不多,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也开始工作,但看上去像在休息,发呆、喝茶、打一点字。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也开始休息,但看上去还是像在工作,仍然是发呆、喝茶、甚至还删掉此前所写的字。这不是讲俏皮话。就是这样,就是没有彻底的放松与休息,大脑深处的某个地方,总是思虑沉沉、总是不得开颜,好像那里有一个野心勃勃但终身被囚的武士。”
这是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的散文随笔集《我以虚妄为业》中的一段话。它道破了作家写作的性质:面向虚妄的创造,“无中生有”地自立王国,需要战胜无尽的茫然,混沌,虚脱,惶然,难耐。
我曾看过她的长篇小说《六人晚餐》、小说集《九种忧伤》,在《收获》《小说月报》等刊物上也看过不少她的作品,虽然没见过她本人,但是在心理感觉上就像有某种亲缘关系一样。她用文字给你揭示得很清楚,她把它们打捞出来,掀开,照亮,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会影响你内心的底色,你做人的风格,影响你的精神建构,那不就像是有某种亲缘关系么?对我来说,精神上的这种亲缘,并不亚于血缘。所以,和书背后的那个人见不见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她书中收获的那些东西。那些已经非常美好,就像你私密的财富一样。鲁敏的书,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的地位。
鲁敏的长篇小说《六人晚餐》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辞说:“鲁敏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前沿:她将确切的戏剧性形式赋予涣散的、难以言喻的复杂经验,由此,她探测和呈现精神生活的结构、深度和边界。”她的短篇小说《伴宴》获鲁迅文学奖,授奖辞里说到,“鲁敏关切复杂的都市生活,独辟蹊径,敏锐地探索人的精神疑难”。鲁敏是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重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勘测,表达的是对现有生活秩序、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她关注失败的大多数,注重挖掘当下人的精神隐疾。她作品中的人物,虽然有看似正常的职业,在现实生活中有正常的人生正常的表现,但是,她总能揭示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心的缺口,精神的隐疾,揭开看似平静无事的生活表象下的暗流涌动,惊心动魄。看她的东西,你很难看得很快,很难一眼滑过去几行,一目十行地去读,你只能读得很慢很慢,因为她给你很多需要消化,需要领会和反刍的东西。她有一种和一切表面上看似光鲜,看似圆满的东西不合作的姿态,我想这正是作家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我以虚妄为业》是“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中的一本,这是鲁敏写作近20年来的首部散文随笔集,她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也是她本人非常看重的一本书。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往事沸腾》,鲁敏谈自己的青春往事,谈家庭关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
从办公室向外俯瞰,可以看见东北方向的小半个南京城,看到正下方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他们的头顶:小贩、警察、公务员、失恋者、送水工、餐馆侍者、经济学教授等等……那是个黄昏,光线半明半暗,当我看着他们,看着那些跟我一样的人群,看着他们的头顶,像在大海中那样起起伏伏,强烈的焦灼突袭心头,如惊涛拍岸。我知道,我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假象:所有那些人,并不真像我所看到的那样,不,在目光所及的外表之后,他还有另外的感情和身世。每个人都有一团像影子那样黑乎乎的秘密,像镣铐那样深锁内心。对了,就是那些深沉的秘密、就是人们身后长长短短的影子,一下子击中了我,像是积蓄多年的火山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迫切地想要贴近他们的心肠,感知他们的哀戚与慈悲。这就需要一个合法的工具,好在,它在那儿!正是它:小说!它就是一台高倍的、夸张的乃至有些变形和癫狂的望远镜与取景器,将会给我以无限刺探的自由、疯狂冒险的权利。正是这个平淡而致命的黄昏,在1998年,我25岁,小说,它如闪电来袭、惊雷响起,我繁闷而紧张的青春期,像一个漫长燠热的午后,结束了,我找到了走出窄门、通往外部的途径。生理与心理上的青春期结束了,而文学的青春期开始了。
第二部分《大声阅读》。鲁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她精神成长中的维生素。第三部分《致敬虚构》。有17则创作谈,讲述自己对创作的认识,创作经验,创作中的悲欣、得与失,那些小说的前世今生。第四部分《小说之外》,谈论跟自己生活有关的一些东西,饮食、出游等比较生活化的东西。第五部分《单词表》,是对人体器官与一些身体疾病的解析。这一部分也很有意思,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包括很多写作的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要倾注视线和深入打捞的地方,鲁敏也写得很深透。
鲁敏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正如她在《以父之名》的后记里写的那样:“有人说我的文字狠,我说,与其说狠,不如说真,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一直比较忌惮写随笔的原因。随笔里,我没地方躲。”鲁敏敢于倾近真实,逼近真实,敢于呈现生活中,和内心里的那些破败,残缺,不堪的东西,最大可能地抵达自我的真相。可见她罕见的艺术勇气。当然只有真实也是不够的,还有一点是:深刻。深度呈现,深度地拷问和剖析,翻出血肉。如此,才具思想的高度。她的散文里绝没有那种轻飘飘,甜腻腻,让人皆大欢喜的抒情,它远离公众话语,有自己非常独特而深邃的感受。
对于小说家来说,往常读者只能从他们虚构的小说里去想象他们的现实人生,他们的内心与情感,需要经过转换才可能抵达他们;小说家的散文呢,是作家直接以我手写我心,直接呈现真实的自己。在散文里,作家是藏不住的,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最真实的灵魂照面,就如她写的:“所迈出的每一步,坏的或是不那么坏的,都像是走在刀锋上——蛮荒、锐利,没有一丝怜悯。”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