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亮楹联集联105副高清大图,喜迎新春!

新春之际
集中发表郑培亮书
楹联集联105副
预祝各位书友
新年快乐

郑培亮书法刻石(卷一)

郑培亮佛经刻石(卷二)


郑培亮书法刻石(卷三)



郑培亮书法刻石(卷四)



郑培亮书法刻石(卷五)


文/魏华北(作家)
相知无远近。远者可跨国界,近者直抵心灵。书法是媒介。它承载着太多信息,人文的、艺术的——更多的是个体的气韵;人性是复杂的,何况培亮的精气神算是尤为丰富的一个。临近大学毕业,培亮曾相约我们有“同好”的人,登临楼顶,在校园广播《人在旅途》的歌声中,目空一切,放浪形骸。往事如烟。三十年间,人生辗转,书家培亮,已广为人知。故交谋面,也难免多出许多赞叹。
古奥。行止端直朴厚,拙讷之余亦多有妙言巧思;访摩崖,临汉简,培亮术业专攻,可谓兢兢业业,秉性之外,又添加了许多古意;曾赞他颇有青铜出土的质感,他笑称:“京话说不了,腮帮子疼。”
善酒。好酒而不嗜酒,果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饮酒则朋,半酣之时,言谈无忌古今西东,勇气蒸腾摧枯拉朽;酩酊之后,于他于友,兴许都能偶得艺术之境、人生之境。
重色。色者,为一切有形。培亮重色,在于他对人生端严恭谨的态度,看任何事物,皆动心思,饱含情怀,物我相通,情之所至;培亮重色,不惟墨黑,而是要在墨色上注入思想、个性与神韵,其隶书,端庄谨严,朴厚稳重,而又多神思巧运,灵妙机敏。书脉承传,古韵蕴蓄,而又舒展自由,散发开放文明之时代风尚,刻石则必流芳,悬之厅堂则可予人以飘逸旷达之美。
空灵。四十之后,培亮抄经,感觉他更加勤勉精进,从对联小品到鸿篇巨制,每一创作,无不精妙。窃以为他不独借此专注书法,而是更加致力于参透生命,了悟心灵。字如其人,其书法端正稳健之外,亦有悟空灵秀,不知不觉间染上了丝丝缕缕的禅意。
话说回来,作为老友,我们更为不舍的是生活中的培亮,我们赏其书作,也是要关注并品读出字里行间的培亮。
文/杨国栋(山东工艺美院副教授)
先生姓郑,名培亮,原名丕亮,丕量其自号也。阳谷城东郑庄人。幼喜文学,仰慕鲁迅,仿作杂文,屡见报端。不喜语文,溜号逃课,熟读汪曾祺与孙犁,简约浅显,影响文风书风至今。十岁习字,其父严教,师法鲁公,中规入矩,后学八分,求其端庄,得其刚正。大学期间,得与东阿于公茂阳游,于师言传身教,寓理于情,习字作文,就业求学,均由于师悉心调教。辛未夏,筮仕阳谷,就馆城南者凡四年,东昌六年,济南六年。丁亥调京,至今十年。
先生温文尔雅,性情却率直耿介且善饮,文章亦名重一时,文风犀利,不避时弊,常以“大胆文章拼命酒”自嘲。辛卯壬辰间,余小住京师,先生约三五好友夜饮,狂酌十斗,及归,三寻家门而未果。又与于师及众师兄,酒酣濡墨,题壁粉墙,刻画脸书,放浪形骸,兴尽而归。次日酒醒只见一片狼藉,墙高三米,榜书顶端,于师与培亮先生用何种神功题壁,至今不明。昔,筮仕阳谷,因恶单位麻将声声,挂冠而去,单骑数百里观云峰刻石,谒四山摩崖,途窘以鬻书自给,野宿数十日而归。庚辰岁先生寓东昌时,为备研考,曾数月不出门庭,须发蓬乱,无异于隐士。
先生讷于言而敏于行,语速虽慢能中其的,行动虽敏能执其著。然先生于文章处世实能明察其毫厘,可谓洞明于世事,练达于人情。京华十年,处世为人,锋芒内敛。世事喧嚣,胸有丘壑。高调张扬,奉承阿谀,吹鼓抬轿,马前鞍后,不喜;八股论文,职位升迁,论资排辈,假大空虚,不谋;居斗室,乘公交,衣衫不整,咸菜就酒,不忧;世路坎坷,踟蹰不前,左有冷枪,右有暗箭,不惧。今日之书,雍容安详,简净古雅,无装腔作势,无画眉深浅,无为物之累,抒胸臆,写心境,虽未大成,吾于其笔端,已窥从容之相。今之社会,浮华艳俗,先生又处书界前沿,名利之中,公务冗杂,杂事缠身,其书独得安静平和,可谓艺界另类风景。
余与先生同乡,丁丑冬访于东昌,遂受业堂前,今二十年。缘知先生至深。师恩如阜,于书文自不敢妄评,述其风雅逸事,为外人所不知之培亮先生也。故曰:别传。
郑培亮,原名郑丕亮。1972年生于山东省阳谷县。先后毕业于聊城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曾任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山东工艺美院美术系副教授、教授,现任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版专著: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合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两汉书法艺术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从临摹到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一笔一画——关于隶书的书写状态》(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

《刀笔吏》(华文出版社,2014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铭石镌华》(书法出版社,2020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尚势崇丽》(书法出版社,2020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溯源竞流》(书法出版社,2020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删繁就简》(书法出版社,2020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正末归本》(书法出版社,2020年)。

论文曾获全国首届隶书学术讨论会三等奖、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