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丰富 ”的设计师,真的更有优势?
(每周一,三,五 晚9点整准时推送一篇干货)
童鞋,你设计工作几年了?
有没有因为工作时间比较久,麻木地对待工作,做着没有挑战的事情?
已经开始过上了拿着保温杯,泡上几粒枸杞的日子?
以为年轻小孩儿都不行,沉浸在自己有“经验”就是竞争力的世界里?
我想说:“快醒醒吧!”
前一段时间,F先生一直忙着设计师的招聘,通过筛选简历和作品集,我发现一个问题:所谓“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如果突破不了职业的瓶颈期,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相比刚毕业的设计师或者实习生,会越来越没有优势。
有时看到毕业生作品集非常惊艳,都会跟同事说,“真是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哦!”
相关阅读链接:
加上F先生绘微信群也不停的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因此,今天将职场经验和职业规划这两个话题合并成一个,来深度讲讲。
一. 为什么没有优势?
相比年轻的设计师,大多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在3个方面,渐渐失去优势:
热情;
创意;
事物接受能力。
下面分开来说:
1. 热情
相信很多童鞋面临着这个问题,随着工作时间越久、经历的坑事越多、职业遇到瓶颈,如果不知道如何突破、不去自我调节、没有树立新目标的话,工作热情很容易慢慢丧失。开始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设计,设计能不能做一辈子。
而毕业生或者刚工作的设计师,他们没想这么多,看什么都新鲜,干什么都学习,浑身都是劲儿。
前些天面试的一位童鞋,刚毕业不到两年,在中大珠江国际一家小创业公司(十三行档口)已经能独立负责该公司一个季度所有款式的完整设计,整体规划和款式设计的成熟度,真的不亚于很多工作4-6年的。效果图的绘制水平,款式图的专业程度,对流行的把握程度,色彩的运用成熟度,还有款式变化的灵活性,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都让F先生暗暗称赞。
还有个毕业生(一个97年的妹子),在上家公司实习工作以外的时间做了一些专业的成衣作品集(企划性质),不管是排版还是内容都挺不错,关于服装商品的理解也很到位,我就问,你这都是什么时候做的?她很自豪的说:我晚上睡不着觉,就喜欢做这些。
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出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满满的热血。
2. 创意
我们努力工作,使自己考虑问题更周全、不出错、设计的衣服好看又实穿,既能保证工厂生产,又能保证销量能卖出去。
但正因为长时间如此,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会受到局限,做设计不够大胆,习惯性拿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做不会出错的事情。(可能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矛盾吧)而刚毕业的设计师,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因为没经验,所以他们不受束缚、脑洞很大、执行很大胆。
最近筛选的作品集里,有看到很多毕业生的成衣作品集非常有FEEL,当然有些作品看起来很青涩,或许从商业角度和实现方面有很多可质疑的地方,但是,正因为有这些大胆突破,才会有创新。
相关阅读链接:
3. 新事物接受能力
像毕业生或刚工作的设计师,还是一张白纸,没有根深蒂固到难以改变的工作习惯,因此会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观点,或者流行的设计趋势,更为合理的工作习惯。
比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过较长工作经验的童鞋,都已经有了自己固有的工作习惯。大到看待问题的方式,小到对设计成衣到成衣出炉的态度。
所以接受与已有习惯不同的事物,意味着必须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必须走出舒适区;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些。
--- 所以,童鞋们如果在成衣作品集和面试交流中,没有体现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产品风格的充分认知,对商品属性的深度了解,单从技法层面已经很难跟刚工作不久的设计师拉开差距。
二.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应该怎么做?
上面说的都是年轻设计师的优势,那么面对这么一波小年轻,“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因为单拼技法、创意、精力,已经不占优势了。
我的建议是:
善于复盘,提升认知;
渡过瓶颈,建立壁垒;
保持热情,不忘初心。
1. 善于复盘,提升认知
相比刚入行的设计师,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思想相对成熟和稳重。一般经历的事情和参与的项目较多,要想不断进步,首先就是要善于反思,定期给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复盘,总结规律及方法。
提升认知能力(多看书),使自己看问题更有深度。
设计师的资历不能仅靠年龄的自然增长,以及相应的经验累积的,我们必须经历成长和蜕变,而且这个过程是持续的,而非一蹴而就。
设计师的成长和蜕变有两种方式:
突变的台阶式进步;
连续的渐增式进步。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这种进步都是来自于对自我和外界的再度认知,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2. 渡过瓶颈,建立壁垒
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或早或晚,但是会有一大波人遇到瓶颈后没有想办法突破,而是选择了逃避。结果就是,虽然工作10年,但一直停留在1-3年时的技能和认知,现在行业更新迭代非常快,对能力更新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壁垒,很容易被后来的年轻人超越。
有童鞋曾私信我说:“F先生,我觉得自己工作3年多已经进步很慢了,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提升,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1.善于总结;
2.跨界学习。
1.善于总结
身为设计师,有的时候,总结你的工作内容比你做工作本身更有利于成长。
设计师日常做的工作大多是画款式、下板房、跟进成衣。这些工作固然没错,但是你要善于把细碎的东西拔高一个维度去看待,找出其中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来指导新人和沉淀自己。
---而不是做着丢着,盲目的干活。
那样的话,你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跨界学习
当很多设计师还沉浸一天出多少款,在总监那里一次能过多少图,哪些款下单量大,哪些款返单次数多的时候。已经有一波人跑到你前面去研究趋势运用、消费者画像体系、产品构成和畅销款塑造规律了。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不要只顾着沉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而是要学会跨界学习,运用自己的经验预判方向。
而且书单也不要仅仅局限在“设计”或“艺术”领域,你可以看的更广,比如: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等等…这些对你的认知和对设计的理解都有帮助。
设计不只是手上功夫,还需要推动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怎么讲?怎么推?你只有了解的多、面更广,才更容易说到点上。
3. 保持热情,不忘初心
---对于设计师来说,对工作的热情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你只是单纯的为了加薪,为了升值,为了听起来有面子而选择坚持,我可以说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你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只有保持初心、好奇心、雄心,才能一步步突破自己,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听起来似乎有点鸡汤)
但是热情也是有曲线的,你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艾尼玛,根本做不出东西!
也可能会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设计?
还会反思自己做的东西真的有价值吗?
不要焦虑,其实这都是要进步的前兆。想办法突破它,把这段时间扛过去,会有质的飞跃。
---毕竟,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伴随这痛苦的。
三. 职业规划有哪些误区?
小白如何正确的进行职业规划?
大多数童鞋在职业规划上,有三个误区:
一.对职业规划,是一股蛮劲的想当然。
除了极少数很早就知道自己人生志向的人来说,其实99%的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来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在这个情况下盲目的做职业规划,比如设计一条从职场小白到财富自由的路显然是不靠谱又不落地的。
作为职场新人,在最初的几年,想要不断尝试新的方向或者变化自己的职业轨迹是很正常的。
职业规划不是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定下十几年的目标,然后按部就班的去做才叫职业规划。
---而是,在你每一次做出新的职业选择的时候,规划一条自己能达到舒服职业状态的成长路径,并且为这个成长路径去做一些可以落地的规划。
以普通的设计师来举例,
如果一直做的是,你当前状态下想选择的职业路径。那么就需要去寻找一切可能来了解这个职业的发展路径和工作内容。
如果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可以想办法用其他方法证明自己的潜力,可能是一份完整的,能表达自己思想或者和当下潮流结合的成衣作品集。
也可以是自己对服装设计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等等。
再结合面试过程中,实际看到和了解到的工作内容,和当初想象的进行匹配。我能从这份职业中得到什么?是工作技能?是平台?或者是一个开心舒服的环境等等。
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要先得到这个机会。
---所谓的职业规划,不是假大空,
而是一条可以落地可执行的路径。
第二个误区是:
二. 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只是设定空洞的目标。
职业规划不是在你工作非常稳定的时候的臆想。
---做职业规划最好是在面临多种选择,
问题交错复杂的时候。
人们在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提出质疑的时候,通常是在遇到困难,瓶颈和挫败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质问自己,当初我做的职业设想,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这个行业或者岗位?进而对下一个职业选择也充满疑惑和迷茫。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技能的含义说起。
我把服装设计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指的是,针对设计服装本身的专项技能,做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如何更好的表现设计手稿,如何配好颜色和面料,如何把握版型和细节等等,就是属于专业技能范围,这些一般都是经过反复试错和经验积累可以学习到的。
另外一种的通识能力就不一定针对特定的岗位了。
同样,你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你可能获取到的通识能力,也许是如何在众多繁重的任务中做好时间管理。
与合作部门的同事或上级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处理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搭建整体思维架构的能力。
同时还有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等等。
这种通识能力,是任何时候都会跟着你的技能,它几乎可以用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甚至每一个不同行业的工作上。
在面临多重选择的环境中,去梳理你自己的通识能力是个解决职业选择的新角度。
以F先生自己为例子,
假设万一我不做设计总监了,我还能做什么呢?
品牌咨询,虽然一直是兼职,但是不是也能做为全职来做?
全职做线下和线下服装教育,是不是也可以?
以现有的资金人脉资源,创业也不是不可以对吗?
---虽然不做设计总监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但我依然能找到别的职业路线,是不是?
因为它通常会和你能驾驭的职业状态相符。
如果你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那你对跨部门沟通,对外协作类的工作状态基本不会太抗,对于下一个职业的选择,如果涉及到这样的工作范围,那么都是可以考虑的。
很多人在设定职业目标时,通常会简单的设定,我一定要到设计主管,设计总监的位置。
---但是,一个职业中的抬头,只是达成目标的一个路径而已,并非是最终的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是,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同行的认可,那么做到知名公司的总监位置,或许可以帮你实现这个状态,但做到总监不是你的职业目标,而是路径。
还有个小建议,职业规划对新人来说,不要思考的过于长远。
---职业目标不是对未来的预判,
而是针对自己的环境,对近期的预判。
第三个误区是:
三. 一味追求“最好“,而不是“最适合”
盖洛普公司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调查,提出了著名的“优势理论”: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表现。
盖洛普认为,一个人的优势由才干、知识和技能组成。
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会,而才干则不能,因为它是受人的大脑神经思维支配的、天生就具备的一种本能的行为反应。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一是出于你的本能去做,二是违背本能、很勉强的去做,哪一种情况更容易做出成绩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与那些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那些有机会每天都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认为自己整体生活质量较高的可能性会高出2倍还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有些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打不起精神,还有些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四射。
---别人眼中的“工作狂“,
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可以找到为之“发疯“的职业,但至少,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舒适区。
---在合适的环境做合适自己的活儿,
才会真正意义上的出“成绩”。
总结:
写这篇文章有3个目的:
建议资历丰富的设计师,走出舒适区,学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多思考下如何做好能力体系的构建、提升认知深度、迈过瓶颈期、适时归零、勇于利用经验来引领新的方向。
提醒刚毕业不久或者在校内的准设计师,你们的对手都很强大,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和精力,突飞猛进,把握好黄金时间。
给从业15年的自己的一个反思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