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六)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应该忧患你并不真正知道别人。”

——述评:《论语·尧曰》在最后讲“四知”,即“知命”“知礼”“知言”“知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人”。知不知人,不仅是否为君子的问题,而且关乎事业的成败,家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学而》最后讲“知人”的重要性,《尧曰》最后讲“知人”的重要。这些都是执政者必备的能力和是否为君子的关键。

孔子在这里教导弟子不要忧患别人不了解自己,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了解别人。别人了解不了解自己并不重要,而自己是否了解别人则是执政的关键问题。“知人”并用对了人,事业兴旺发达。“不知人”并用错了人则身败名裂,空遗千古之恨。怨谁呢?怨自己,当初没好好“学”,施政又没好好“习”。最终因“不知人”而导致身陷囹圄,悔恨终生。活该!

在这里特别提示执政者,君子的品格之一就是“知人”。执政者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不知人”所致。故而,《学而》篇的最后讲“知人”乃为“学而习”的首要意义。

老子也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就是说,真正的智慧是“知人”。真正的聪明是“自知”。每一位执政者都应该清楚地知道与你打交道的对手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若不知人,仅凭感觉用事,仅凭印象处事,早晚惹出祸端。纵观历史,能够善终的帝王将相聊聊可数,究其根源皆“不知人也”。这就是《学而》的最后,及《尧曰》的最后,都讲“知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凡是不知人的执政者,无论多么有能力,无论多么有才华,其最终的结局,必危!

——注释:

(1)《老子·33章》

学而终。

篆刻: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篆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学而篇(16)

    学而第一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试译]孔老师说:"不要忧患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患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患 <广韵>: ...

  • 《论语》智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  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  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今  解:在人类世界中,人的内心都是有傲气的,人往高处走,大部 ...

  • 四德为首万民慕——《论语》悟读【104】

    四德为首,万民仰慕. <论语>第五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q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六)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入门在家则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尊重兄长,恭顺为弟.谨慎做事,讲究信用,广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二)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貌.礼仪.礼节的使用,必以达到和谐.和睦.和平相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四)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为饱,居住的屋室不要求安逸.敏捷地处理各种事情,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样做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五)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说&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七)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见到贤德之人,马上就具有了贤德之心,并改变了自己的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八)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君子若不能自重,就不能自尊,就不会有威信:学过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也不能巩固:做人最主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九)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要谨慎思考最终的结果,要追思遥远的原因.这样民众的品德就会逐渐归于纯朴和厚道了." --述评:古人言:&q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一)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志向:父亲死了以后就要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三年之中没有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