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21:喧嚣与静谧
国庆长假,到处是喧嚣的人群,尤其在杭州这个著名的旅游城市。于是,就有不少朋友逆流而动,在喧嚣的日子里寻求静谧之处,而图书馆就是这样的好地方。昨天下午,浙江图书馆“读书岛”第21期活动分享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吸引了几十位喜欢静谧的朋友。
昨天做分享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李文昊,他做分享的题目就是“喧嚣的世间中寻找自然的寂静”。他所分享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美国声音生态学家、自然录音师戈登·汉普顿和自由撰稿人约翰·葛洛斯曼写于10年前的关于寻找和保护静谧的书。
这位已经被免试送入浙江大学生态研究所继续攻读和研究的帅气小伙子用文静的语音向我们介绍了戈登·汉普顿和这本有意思的书,并提出了3个问题:寂静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寂静?如何保护寂静?引发了读者们的热烈讨论。
戈登·汉普顿
戈登·汉普顿和他的录音装备
戈登·汉普顿以录制自然界的声音为终生的事业。在与自然界的对话中,他悟出了寂静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建立了“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保护计划。这是一块鹅蛋大小的红石,被戈登·汉普顿安放在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深处,旁边放了一个“静谧思绪之罐”,里面装了一支笔和一些纸,以供前来此地的人留下他们的想法和印象。因为声音传输非常广泛,所以守护这“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将使周围1000平方英里受惠。戈登·汉普顿为此到处奔走呼吁。这本书记述的就是他带着这块“寂静之石”,从美国西部的华盛顿州到东部的华盛顿特区,一路访谈、录音、求助的过程。
因为自己的专业,我很少读自然科学的书。这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朋友介绍的,读后大开眼界,颇多收益。人的听觉其实非常敏锐,不亚于任何动物,但是因为环境噪音,人的听觉在逐渐退化。听觉还是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主要渠道。在寂静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我们就可以听到大自然的耳语。人的耳道结构极其复杂,遭受噪音侵害后难以恢复,噪音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我们都有在经历强噪音后听力明显下降的经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也逐渐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点,但是噪音污染却尚未被重视。呼吁噪音防控,倡导保护寂静,对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杭州这样一个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倡导和保护寂静,更是当务之急。杭州和西湖,应该是一个静谧之处,一个可以敞开心灵和大自然沟通的地方,而不是闹哄哄的市场。在讨论临近结束时,我们当中一位年纪最大的读者告诉了我们她的经历。昨天上午她带着一拨外地亲戚逛西湖,轻而易举地在熙熙攘攘的断桥对面找到了一块静谧之地,那就是幽静的玛瑙寺遗址,除了他们,居然一无游人。我很赞成她的观点,除了保护幽静,我们更要敞开心怀,去寻找幽静。我对一位刚来到杭州求学的大一女生说,只要你心有静谧,杭州西湖有的是寂静之处。
最后,奉献给朋友们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1855年,美国苏瓜密施印第安族酋长(人称“西雅图酋长”)希尔斯为印第安部落土地购买案致信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说:“白人的城市没有地方可以聆听春天的树叶或昆虫翅膀的沙沙声。或许我是野蛮人,所以不了解,但是喧嚣似乎只是对耳朵的侮辱。如果在夜晚听不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印第安人喜欢风轻轻吹过湖面的声音,还有风本身被午后的雨水洗过或吹过松林的味道。对印第安人而言,这样的空气是珍贵的,因为这是万物——野兽、树与人——共享的气息。”这位著名的“西雅图酋长”还说过一句更有名的话:“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不属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