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读中文系的人
一年一度,又是高考。在年轻人经历人生第一次重大战役的时刻,我看了一部纪录片《读中文系的人》。看这部片子,纯粹因为片名。因为我是读中文系的人,我儿子也是,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是,高考文科生几乎都会报考中文系。所以,我想看看,“读中文系的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人?
2015年,台湾电影人拍了两季13部“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展示了林海音、余光中、郑愁予、白先勇、洛夫、劉以鬯等台湾知名作家的生活。《读中文系的人》就是其中一部,讲述了台湾大学教授林文月的故事。之所以要选这么一个片名,是因为林文月1977年写过一篇颇为有名的文章,题目就叫“读中文系的人”,后来她又把这个题目做了自己散文集的书名。整部影片平和淡雅,娓娓道来,正如林文月的文风,把身兼作家、学者、翻译家的这位台湾才女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这篇“读中文系的人”中,林文月讲到,她报考中文系完全是一个意外。“我在文组的一班任班长。负责收集班上同学们的报名表。我们那一班50多个同学中,除了有1人填考哲学系而外,包括我自己在内,全部填报外文系。当时我心中颇不乐,不知是生气大家与我同志趣,还是恼火自己与别人同志趣?于是,我用刀片小心谨慎地刮去了‘外’字,改写为‘中’字。后来,台大发榜,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中文系的录取者部分。”就这样,这位误打误撞进入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女孩,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翻译家、作家。
那一年,林文月在台湾清华大学演讲时,有两位学生提问:“何以今日文坛上找不到几位中文系出身的人?中文系的人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呢?”林文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一时愕然。回家思考再三后,她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她在文章中写道:“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从这个角度说来,读中文系的人实在与读其他系科的人一样正昂首阔步着。因为我们虽然钻入古籍之中,却不至于暮气沉沉,我们是一群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传统文化之传递者。我们明白自己肩负着神圣而严肃的责任,我们也有弘毅的知识勇气。”
读完这篇文章,看完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读中文系的人,我颇为感动。其实,对中文系的质疑,海峡两岸皆然。中文系只是简称,台湾叫“中国文学系”,大陆叫“中国语言文学系”。总体来说,都是学习语言文学的专业。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语言文学可以说没有多大用处。但从文化的眼光来看,语言文学则是至高无上的。从我40多年前的那些导师那里,我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于是立志于终身做一个书生,从事文化推广工作。从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林文月不仅有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而且还翻译了日本经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更是具备优雅的生活情趣,写出了文人菜谱 《饮膳札记》,令人叹为观止。
此时,我想起前不久看的两部书。一部是《巨流河》,一部是《应物兄》。前者是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齐邦媛写的自传,后者是描写大陆某大学中文系生活的小说。前者的自恋、傲慢、浅薄,后者的荒唐、虚假、卖弄,都令我十分难受。所以,我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具有学者的风度和学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珍惜自己的专业和名声。读中文系的人也可以很粗俗,没文化,但这不是语言文学之过,恰恰是他们没有好好学习语言文学之故。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读中文系的人唯一可以自豪之处。
在那篇“读中文系的人”短文中,林文月说:“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能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
读中文系的人,是被中国语言文学浸润透了的人,是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人,当然也是最豁达大度的人。他们是一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统文化传递者。少了他们,这个世界实在会少很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