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诗:余刚《祖国》
祖国
作者:余刚
朗读:劳月
我不愿跑到山岗上
对你居高临下地说
我爱你
我也不会象空泛的海浪
每天都把廉价的爱情
捧给你
我是一辆出租汽车
向着田野和城市
永远出租我的感情
但我最终却是个
酷爱想象的狂人
把美丽的幻想涂满天空和大地
我要把你装进一个摇篮
让大海的碧波把你摇曳
因为你不但是个母亲,而且是个婴儿
我要用母性的手,把你轻盈地护理
当你醒了,从黎明的霞光中醒来
我要让全世界的海洋
都围着你
我要让各种各样的鲜花
都插在你的桌子上
我要让所有的鱼
都流进你的海洋里
如果只有几条鱼,在你的领海游弋
这并不稀奇
啊,如果能让外星人
一眼就看出这是中国
那该多好
如果能把中国人
夜郎自大的脾气摘落下来
然后焊上谦虚的目光
那又该多好
我们东方
本来就比西方多一层神秘的色彩
多一层神秘的传说
我们怎么能够不把屈原和庄子
明白地介绍给世界人民
我们怎能不把我们的民族
郑重地推荐给世界的编年史
事实上
我们东方人的钟声
很少被洲际天文台翻译
我们东方人的早晨
很少被巴黎电报大楼接收
但我们一定要翻译
我们一定会被接收
当古老的长城
还高不过艾菲尔铁塔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给欧美大陆
翻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
我要告诉南极和北极
你们这两张世界日报
应当出一期我们的报纸
你们的空白纸型
应该采购我们那部分有光芒的象形文字
啊,祖国,在我的幻想诞生之前
我已经把我的出生证
庄重地放在你的上面
谁说现代没有牧歌
我要把江南和塞北
都看成是青海的草原
我要祈求所有生存的羊群
都被那牧羊姑娘轻轻地抽上一鞭
我更愿意抛弃那万贯财富
跟着你去草原上呼吸自由的空气
春天里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我象一个年幼的孩子
盼望着成熟的秋天
祖国,把你所有的秋天连成一片吧
我的心弦要拨出爱的旋律
但是不平凡的爱
不是戴在手指上,象戒指一样被人炫耀
也不是挂在脖子上,象项链一样叮当作响
请你注意这样一株桃树
当它轻轻掉落花瓣的时候
一半落进故乡的土地
一半又飘向永恒的河流
1981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余刚,当代先锋诗人,浙江杭州人,1982年1月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在浙江省民政厅工作至退休。198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著有《热爱》、《垂杨暮雅》和《梦幻的彼岸》《超现实书》《锦瑟》及诗评集《更新的火却在消失》等。
解读:挺住就是一切
孙昌建
如果我说/我将到南美的丛林/用枪朗诵游击战/如果我说我将到非洲大战鳄鱼/把半个世界的理智吓昏/那一切都会平静/像黄昏,什么也不会发生......
——余刚《诗人之歌》
什么也没有发生。12年过去了,海子和顾城死了。作为公务员的余刚,一如既往地坐在民政厅的办公室里编《浙江民政》。而作为诗人的余刚,则捧出了他沉重的诗集《热爱》。
在阅读《热爱》的这些日子里,我的目光不时被有关顾城、谢晔的媒体报道所打断。这使我变得很浮躁,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审美情趣。面对《热爱》,我不知所云。
我写作时开始决定不引用诗人的诗句,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行。因为十多年前读大学时,我是先诗后人地认识余刚的。那时他在杭州大学,我在杭州师范学院,靠得很近,学的都是汉语言文学。那时大学都有文学社,杭大有个著名的诗社叫“扬帆”。她造就了张德强、王自亮、吴晓等诗人,而余刚则是他们中较为怪异的一个。有关他的传说至今还没有哪一位小说大师能虚构和传达,包括诗和诗人自己。
诗人说:“在春天/我的座椅上/频频坐满了我不同的身影/每一种身影都是一种无奈/我愿告诉你我的身世/可我形容不了种种的感觉......”当时我读文章开头引用的《诗人之歌》时,感觉余刚可能像个卡斯特罗。后来匆匆见了几面,彼此都无多印象。“如果世界的圆桌/真要端出一盘帝国反击战/我将背弃东方古老的君主/而以国际纵队的士兵出现......”余刚写了卡扎菲和阿拉法特才能写出的诗,让我想到银行小职员艾略特写出了“四月是残忍的月份......”的《荒原》。
直到1984年,也可能是1985年,有人告诉我,诗人徐刚在我家附近的望江山疗养院写作,《诗刊》头条有他《祖国》一诗。我找来一翻后,始知是余刚而非徐刚,是浙江萧山人氏,而非上海崇明人氏。余刚写诗的开头总能抓住人:“我不愿/跑到山冈上/对你居高临下地说/我爱你”。也可能那个时候,或再早一些,有一个女孩子对余刚说了那三个字。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余刚给那个女孩子写了那三个字。那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诗人的妻子,这是一件幸福而不容易的事。“我能为这个夜晚作些什么/特别是喝了酒以后/我能看到夜空最深处的奥秘吗/我要谢谢你/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想法/但我却让这整个世界挥一挥过去/在没有更多的想法之前/我让鸟儿在存在物中飞翔/越飞越多......”
余刚,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甘于落寞又好古龙的诗人,在“想法”跟鸟儿一样越飞越多时,一个来自北京的诗人兼诗歌活动家把他介绍给了前卫艺术圈,或者说介绍给了中国和世界。那时,全中国最优秀的诗人都能从打印稿上读到余刚,还有梁晓明、朱晓东.....。这一年,浙江前卫诗人的名字排在北岛、舒婷、顾城之后,照现在的说法是上了排行榜。现在诗人的地位已被流行歌手所替代。现在坚持诗歌写作几近天方夜谭。但余刚还是执着坚定平稳地边走边唱,并把写诗当作一件美好的事情来做。虽然评论家不屑提他或只在浙江创作年鉴上蜻蜓点水一番,其实那是评论家还读不懂余刚,读你一遍也觉厌。连诗人自己也说:“有时候我自己就是一本天书/我不知自己是否读懂了它”。不过我想强调,评论家不懂余刚与诗人视自己为一部天书,应是两个概念,后者是诗人黑洞般的创作源和无限的诱惑。
大概是寻根热中,余刚的同学李杭育成了著名的小说家。那时我对余刚说,我们的诗没有根。因为我当时隐隐感到余刚的诗冲击力下降,语感上斧削颇重,许多篇什是阅读艺术史的诗笔记,连题目都很抽象,但这可能是我的苛求,连童话诗人顾城也写此类的文字:姑娘本是一枝花,什么花,没钱花。......后来,我们谈到,我们的诗歌写作可以冲击东西方文化,而不应该有任何地域和形式的限制。于是,在《热爱》的压轴篇《东方的清澈明亮者》中,我们看到余刚一改曾有过的苍白紊乱,以其重金属般的声音阐述东方华丽而清晰的乐章,这使我想到里尔克的诗句——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原载1994年第一、二期《浙江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