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学乖了,观众坑苦了
这个元旦,电影市场最大的话题是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还没上映,就预售出去1亿多票房。上映两天,票房已经有2.75亿元。和他两年前《路边野餐》的647万元票房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问题往往就出在“但是”这两个字上),毕赣的名声却就此毁了。豆瓣上,知乎上,一边倒都是对他的骂声。猫眼电影上42万人给出了2.8的低分,豆瓣电影上7万人给出了6.8分,而两年前《路边野餐》在这两个网站上分别是8.1分和7.8分。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毕赣无疑学乖了。
第一,他找来了汤唯、黄觉、张艾嘉,打了一张明星牌。就这个阵容拿出去,到哪里都是响当当的。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他们买票进影院的。
第二,他掐准了“跨年夜”这个营销热点。《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片名与影片的内容毫无关系,而仅仅与上映的时间有关。这个片名就是冲着“跨年夜”来的。“跨年夜”已经和“双十一”一样,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娱乐营销的重要时间节点。
第三,他懂得了娱乐化的市场营销。除了比《路边野餐》更长的镜头之外,毕赣和电影公司早早地定档“跨年夜”,向情侣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宣发攻势。整个十二月,到处都是“一吻跨年”的宣传戏码,搞得情侣们“跨年夜”不上电影院都不好意思了。
但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毕竟不是娱乐片,也不是文艺片,它就是导演毕赣的一个梦呓,和《路边野餐》如出一辙。都是一样的梦幻与现实交错,都是发生在毕赣的家乡凯里,都是他所熟悉的凯里方言。期待看到爱情戏码的情侣们走出影院时,都是一脸懵比:“这电影到底说的什么?”
我是一个宽容的人,我们所处的也是一个宽容的时代。在娱乐化“爆米花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坚持拍摄具有个性的艺术电影的人是值得称赞的。所以,去年开始,艺术电影院线和“大象点映”终于走入我们的生活,使观众有了更多的看电影选择。《路边野餐》虽然票房很差,但口碑很好,证明了艺术电影的存在价值,这个电影市场也需要艺术电影来展示它丰富的色彩。
但是(我不得不再说这个“但是”),用传统的娱乐电影的营销方式来宣传艺术电影,至少是不合适的。写这篇文章时,我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发行方给全国电影院线的一份声明,里面这样说:“这是2018年的最后一部电影,影院可选本片做跨年活动,可选择在12月31日21:50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就是0点0分跨年那一刻。观众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这就是“一吻跨年”的由来!
于是,懵懂的情侣们冲着汤唯、黄觉,冲着“一吻跨年”,走进了影院,却大失所望。在此之前,我也很疑惑:毕赣会拍出一部爱情片么?我很想去看一看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居然能吸引情侣们“一吻跨年”?因为31日晚上去听了新年音乐会,所以我是在元旦下午去看的,影院里几乎满场。看完才明白,这就是两年前《路边野餐》的翻版,是一部完全属于毕赣的描写梦呓的艺术电影,而不是适合情侣观看的爱情电影。观众们骂声连天,是很自然的事。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抄袭日本小说《枕女优》封面
作为艺术电影爱好者,我以为,相比较《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鲜有新意。从某个角度讲,甚至还不如前者。尤其是那个长达一小时的3D长镜头,一是比《路边野餐》更为刻意,二是使用3D拍摄完全是故弄玄虚。还有豆瓣网友细心指出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抄袭他人的20处桥段,说明仅仅两部电影,毕赣的创造力就枯竭了。艺术在于创新,而不是重复自己。总是局限在凯里那么个小地方,总是那么几个角色,总是似曾相识的梦境,即便是铁杆影迷,也有厌倦的那一天。
更加要命的是,用商业化的营销手段,把不属于你的观众忽悠进影院,既引来了他们的骂声,又让曾经喜欢你的影迷大失所望,这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