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事

1789年的今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中写道:今日无事。然而就在当天,法国民众攻破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序幕。3年半后,路易十六被自己亲手设计的断头台处死。这岂但不是“无事”,简直就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因为至今法国还把那个日子——7月14日作为他们的国庆日。

这是关于“今日无事”的一件政治大事。不过我无意于政治事件,我只是想就“今日无事”说一些看法。

“今日无事”这四字通常出现于日记中。老树年轻时也曾写过日记,像我还是愿意多写几个字的,但就算这样,翻看以前日记本时也照样出现了若干“今日无事”或者“今日无事可记”。冥思苦想,那一天的“今日无事”是不是真的无事?但因距今时间太长,实在回忆不起来了。

不过我想,所谓“今日无事”,肯定不会无事,要真的无事,难道就不会写写自己的心情?估计可能是这样的:那天要么生病了写不动;要么心情不好不想写;要么是来了客人没时间写;要么烂醉如泥根本就记不起还要写日记。但为了应付自己给自己的硬任务,所以不得不在当天或次日补上“今日无事”。

所以,“今日无事”实在是个伪句子。真无事的人只能是死人,因为哪怕是佛菩萨还要一天到晚救苦救难,忙不完的事呢。参照“新闻越短事情越大”的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日记越短事情越大”?

经老树考证,“今日无事”这句话原来起源于孔子。为什么会起源于他呢?

众所周知,孔子晚年时编写了一部《春秋》。关于《春秋》这部书,当然是一边倒的褒扬,最主要的就是高度赞扬孔子发明的“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更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更精确的意义。

但也正是由于“春秋笔法”,有人就强烈批评《春秋》,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就认为《春秋》是“断烂朝报”,意思是说《春秋》文字简短得实在不能再简短,要是没有注解就一点都看不懂,《春秋》就像毫无参考价值的历史流水帐一样。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翻开《春秋》,第一句记载就是莫名其妙的一句话:

  元年春王正月。

总共6个字。如果按照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来判断,这6个字唯一表达的意义就是时间,也就是鲁隐公元年春天的正月。那么这年的正月发生了什么呢?孔子没写,“下面没有了”。

既然不写事情,为什么还要把时间点出来,为什么不把这6字也省去呢?原来《春秋》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鲁国以及鲁国以外的大事。一年有四季,《春秋》一般按“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的次序叙写。再加上是《春秋》开篇,又怎能省得了“王正月”?

为《春秋》作注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倒是在该句下各自洋洋洒洒地注了200多字,《左传》最少,也有13个字。

也就是说,孔子在《春秋》开篇就宣称:今日无事。其实又哪止今日无事?因为接下去的一句是“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已经在3月份了!

所以确切地说,孔子在《春秋》开头就宣称:没事啊,没事啊!这三个月没事啊!比“今日无事”还狠。

那么鲁隐公元年的正月到底有没有事?其实老树在上文中已经说了,不用说国家了,就是人的一生又有哪一天会无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上一年,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去世。因为其嫡子姬轨还是婴儿,所以众臣商议之后决定由庶子息姑摄政,息姑就成了鲁国的国君,史称“鲁隐公”。诸侯国君继位一般都在来年正月,但因为鲁隐公只是暂代国君职位,所以不能明确地说是继位。

《左传》就把这层意思很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元年春王正月”并非真的无事,实在是有大事发生的,但这件大事按当时礼制又不能明说。所以孔子就采取了类似“今日无事”这样的写法。看起来莫名其妙,实在是大有深意,这也是“春秋笔法”的一种。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孔子的《春秋》好比是佛,微笑着对人说:不可说,不可说。而《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好比是佛的使者,悄悄把《春秋》的秘密透露给了我们。

换个角度看问题,国家历史也好,人的一生也罢,又岂能用文字说尽?说不尽之处,留下些空白让人去想象难道不好吗?

就如文章开头,明明发生了这么大事,路易十六偏偏在日记中写了“今日无事”,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可真是耐人寻味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