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肺部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
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
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肾部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月行]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水强泻之
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已、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命门部
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固之。
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蚧。
三焦部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卒暴暗,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人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付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食盐、齑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
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焦: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病占]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
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胃部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口呙]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石卤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
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部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
热:大黄、芒硝、桃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
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从蓉。
温: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部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点击视频,直接观看!
膀胱部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泻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
泻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
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腸
1.小腸虛寒:
小腹疼痛,腹脹腸鳴,排氣則舒,或疝氣作痛,苔白脈弱。治宜溫小腸寒。
煨肉豆蔻、烏藥、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腸實熱、心移熱於小腸,心胸煩熱,尿頻而痛,口舌糜爛疼痛。治宜清小腸熱。
木通、竹葉、小薊、澤瀉、白茅根、生地、赤茯苓、豬苓、燈芯、滑石、玉米須、赤小豆。
(三)肝
1.肝陰虛;
頭痛眩暈,兩脅隱痛,耳鳴失眠,五心煩熱,口幹咽操,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或數。治宜滋養肝陰。
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龜甲、鱉甲。
2.肝血虛:
眩暈頭痛,四肢發麻或震顫,失眠,兩目幹澀,月經少或經閉不行,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沈細。治宜補養肝血。
當歸、白芍、制首馬、阿膠、雞血藤,枸杞子、木瓜、懷牛膝。
3.肝氣郁結:
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緒低沈,食欲不振,頭暈目眩,脈弦,舌苔白滑。婦女可有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等癥。治宜疏肝解郁。
柴胡、醋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麩炒枳殼、橘葉、佛手柑、八月紮、綠萼悔、玫瑰花、炒白蒺藜、薄荷、蘇梗。
4.肝陽上亢:
頭痛,頭脹,眩暈,時輕時重,耳鳴耳聾,口燥咽幹,兩目幹澀,失眠健忘,肢麻震顫,舌紅少津,脈多弦而有力。治宜滋陰平肝潛陽。
滋陰:
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懷牛膝、沙苑子、鱉甲;
平肝:
天麻、鉤藤、菊花、白蒺藜;
潛陽:
珍珠母、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代赭石。
5.肝火上炎: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耳赤,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甚則咳血,吐血,衄血。治宜清肝瀉火。
桑葉、菊花、決明子、龍膽草、生梔子、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黃。
6.肝膽濕熱:
脅肋滿悶疼痛,黃疽,小便短赤或尿黃而渾濁。或帶下色黃腥臭,外陰瘙癢,或辠丸腫痛,紅而灼熱,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肝膽濕熱。
龍膽草、黃芩、梔子、茵陳、木通、澤瀉、車前草、柴胡、金錢草。
7.肝風內動:
頭暈,肢麻,抽搐,震顫,舌體抖動,舌紅而光,脈弦。肝陽化風可見卒然昏倒,舌強,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熱極生風可見高熱抽搐,神誌昏迷;血虛生風可見面色萎黃,視物模糊,手足抽搐。治宜平肝熄風,補養肝血。
平肝熄風:
天麻、鉤藤、菊花、白芍、羚羊角、山羊角、蜈蚣、全蠍、地龍、僵蠶、蟬蛻、制南星、白蒺藜;
補養肝血:
當歸、制首烏、白芍、酒熟地、阿膠、雞血藤、枸杞子、黑芝麻。
8.寒滯肝脈:
小腹脹痛,牽引辠丸,或辠丸脹大下墜,或陰囊冷縮,舌潤苔白,脈多沈弦。治宜溫肝散寒。
制吳萸、肉桂、小茴香、臺烏藥、淫羊藿、肉蓯蓉、花椒、橘核、荔枝核。

点击视频,直接观看!
(四)膽
肝膽相表裏,在發病上肝膽多同病,而以肝病為主,治療上也多從治肝入手。其主要臨床癥狀有黃疸,脅痛,往來寒熱,口苦,嘔吐苦水等。
虛實
實火瀉之(瀉膽):龍膽草、牛膝、豬膽、生蕤仁、生酸棗仁、黃連、苦茶。
虛火補之(溫膽):人參、半夏、約辛、當歸、炒蕤仁、炒棗仁、地黃。
標本
本熱平之
除火:黃芩、黃連、芍藥、連翹、甘草。
鎮驚:黑鉑、水銀。
標熱和之(解表):柴胡、芍藥、黃芩、中夏、甘草。
(五) 脾
1.脾氣虛:
脾氣虛包括脾不健運,脾虛下陷,脾不統血。
(1)脾不健運:
可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並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質淡嫩苔白,脈緩弱。治宜健脾益氣,並助消化。
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炒薏苡仁、炒扁豆、廣木香、砂仁、半夏、陳皮、雞內金、焦六曲、焦山楂、焦麥芽。
(2)脾虛下陷:
可見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慢性腹瀉,並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小腹下墜,體倦少氣,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虛。治宜健脾益氣、補氣升提。
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陳皮、升麻、柴胡、葛根。
(3)脾不統血:
可見面色蒼白或萎黃,飲食減少,倦怠無力、氣短,肌膚出血,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舌質淡,脈細弱。治宜補脾攝血,引血歸經。
人參、黨參、炙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肉、大棗、木香、烏賊骨、仙鶴草、旱蓮草、竈心土。
2.脾陽虛:
飲食減少,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身倦無力,面色蒼白,腹中冷痛,腹滿時減,得溫則舒,泄瀉或完谷不化。治宜溫補脾陽.
制附子、幹姜、制吳萸、肉豆蔻、砂仁、白豆蔻、益智仁。
3.寒濕困脾:
脘腹脹滿,頭身困重,飲食減少,泛惡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婦女帶下,舌苔白膩或厚,脈遲緩而濡。治宜溫脾化濕。
藿香、佩蘭、蒼術、姜厚樸、清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
4.脾胃濕熱:
面目皮膚發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厭惡油膩,惡心嘔吐,體倦身重,發熱,口苦,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化濕熱。
茵陳、柴胡、龍膽草、黃柏、梔子、大黃、豬苓、赤茯苓、澤瀉、薏苡仁、車前草、通草。
(六)胃
1.胃寒:
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止,重則拘急劇痛,陣陣發作,遇寒則重,得熱則緩,嘔吐清水,舌苔白滑,脈沈遲或沈弦。治宜溫胃散寒。
高良姜、土良姜、生姜、制吳萸、白豆蔻、公丁香、肉桂。
2.胃熱:
胃脘灼熱而疼痛,煩渴多飲或渴欲冷飲,消谷善饑,牙齦腫痛,口臭,泛酸嘈雜,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瀉胃火.
生石膏、知母、黃連、黃芩、梔子、蘆根、大青葉。
3.食滯胃脘:
脘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反酸,不思飲食,或矢氣酸臭,大便泄瀉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
焦六曲、焦山楂、焦麥芽、焦谷芽、炒雞內金、炒萊菔子、檳榔、茶葉、雞嗉子果、番木瓜。
胃氣上逆:
可用旋復花、代赭石、蘇梗、陳皮、清半夏、生姜、枇杷葉、竹茹、公丁香、柿蒂、沈香。
4.胃陰虛:
口咽發幹,多以睡後明顯,不思飲食,或知饑不食,並有心煩,低燒,大便不通,幹嘔作呃。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
石斛、天花粉、北沙參、麥冬、白芍、蘆根、制黃精、玉竹、烏梅。
(七)肺
1.肺氣虛:
咳喘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或語言斷續無力,稍壹用力則氣喘,全身乏力,經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質淡嫩,脈虛弱。治宜補益肺氣。
人參、黨參、明黨參、蜜黃芪、山藥、炙甘草。
肺氣不斂:
五味子、銀杏、核桃肉、訶子、烏梅、罌粟殼。
2.肺陰虛:
咳嗽較重,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並有咽喉幹癢或聲音嘶啞,身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虛火旺者,還可見咳痰帶血,幹渴思飲,午後低熱,盜汗,兩顴發紅,舌質紅,脈細數。治宜滋養肺陰或加止血藥.
滋養肺陰:
北沙參、麥冬、天冬、阿膠、石斛、天花粉、百合、百部、玉竹、制黃精。
止肺血:
白及、三七、阿膠、仙鶴草、紫珠草、藕節炭、紫菀。
3.風寒束肺:
咳嗽或氣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發熱惡寒,頭痛、身酸楚等癥狀,舌苔薄白,脈浮或弦緊。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
宣肺:
炒杏仁、桔梗、前胡、炒牛蒡子、蜜百部、蟬蛻。
通鼻:
蒼耳子、辛夷、白芷、鵝不食草、細辛。
散寒:
麻黃、細辛、生姜、蘇葉。
化痰止咳:
半夏、旋覆花、萊菔子、白芥子、制南星、制白附子、蜜紫苑、蜜冬花。
4.風熱犯肺:
咳嗽,咯黃稠痰,不易咳出,甚則咳吐膿血臭痰,壹般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濁涕,口渴欲飲,舌尖紅,脈浮數。治宜清肺熱,化痰熱。
清肺熱:
黃芩、射幹、知母、生梔子、瓜蔞皮、地骨皮、桑白皮、蘆根、白茅根、冰糖草。
化痰熱:
浙貝母、膽南星、竹瀝、蛤殼、海浮石。
5.痰濁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見氣喘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治宜燥濕化痰。
清半夏、陳皮、茯苓、蒼術、白術、草果。
(八)大腸
1.大腸濕熱:
腹痛下痢,裏急後重,或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情利濕熱。
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白頭翁、秦皮、苦參、馬齒莧、鐵莧萊、炒槐花、炒地榆、敗醬草。
2.大腸液虧:
大便秘結幹燥,難於排出,往往數日壹次,可兼見頭暈,口臭,脈細,舌紅少津等癥。治宜潤腸通便。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萎仁、柏子仁、松子仁、生首烏、肉蓯蓉、當歸、玄參、麥冬、生地、桑椹、蜂蜜。
(九)腎
1.腎陰虛:
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松動,失眠,遺精,口咽發幹,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痛,舌紅,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天冬、制黃精、制首烏、知母、阿膠、龜板、鱉甲。
2.腎陽虛: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軟或陽萎不舉,舌淡苔白,脈沈遲,尺脈無力。治宜溫補腎陽。
制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膠 酒仙茅、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草蓯蓉、狗脊、續斷、沙苑子、鎖陽。
3.腎氣不固:
滑精早泄,尿後余瀝,小便頻數而清, 甚則不禁,腰脊酸軟,面色淡白,聽力減退,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固澀腎氣。
五味子、山茱萸、復盆子、麩芡實、金櫻子、蓮須、益智仁、桑螵蛸、煆龍骨、煆牡蠣。
4,腎不納氣:
氣虛喘促,動則喘甚,易汗,四肢不溫,惡風寒,面部虛浮,脈虛而浮,舌質淡。治宜補腎納氣。
五味子、炒銀杏、沈香、蛤蚧、硫黃、磁石。
5.腎虛水泛:
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沒指,腰酸痛,腹脹滿,尿少或兼呼吸氣促,喘咳痰鳴,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沈細。治宜溫陽利水。
制附子、肉桂、豬苓、茯苓、澤瀉、白術、補骨脂、胡蘆巴、五味子、車前子、懷牛膝。
6.腎虛骨軟:
腰膝酸軟,或筋骨軟弱。治宜補肝腎,強筋骨。
杜仲、續斷、桑寄生、懷牛膝、狗脊、南五加皮、老鶴草。
7.腎(相)火偏亢:
腎陰虛,虛火易起,睡眠不安,頭暈心悸,陽事易舉。治宜滋陰瀉火。
鹽知母、鹽黃柏、玄參、熟地、山茱萸、澤瀉、蓮子心、丹皮。
(十)膀胱
1.膀胱濕熱:
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尿黃渾濁或有膿血。治宜演化濕熱。
車前子、車前草、木通、茵陳、扁蓄、瞿麥、赤茯苓、萆薢、澤瀉、防己、滑石、地膚子、鴨趾草、玉米須。
2.膀胱結石:
小便淋瀝或見砂石,膀胱裏急,痛引小腹,甚則塞痛。治宜利濕化石。
金錢草、廣金錢、海金沙、石韋、木通、冬葵子、滑石、甘草梢、萆薢、鉤藤、勝紅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