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
一、概念
月经周期延后8〜9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本病多以血虚、血寒、气滞或痰邪为主要病因,以气血虚弱、气滞寒凝、冲任受阻为主要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月经周期延后超过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多数表现为月经量少。
(二)鉴别诊断
1.早孕育龄期首先需排除妊娠,尿妊娠试验、B超可鉴别。
2.妊娠期出血的病证应注意与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异位妊娠相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调整周期为主,应重在平时。治法应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分别施治。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不宜过用辛燥及破血之品,以免劫阴伤津或损伤气血。
(二)分证论治
1.血寒证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代表方:温经汤。
基本处方:人参10g(另煎),当归10g,川芎9g,白芍10g,肉桂9g,莪术9g,丹皮10g,川牛膝9g,甘草9g。
2.虚寒证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阳祛寒调经。
代表方:艾附暖宫丸。
基本处方:艾叶10g,香附10g,当归10g,续断9g,吴茱萸9g,川芎9g,白芍9g,黄芪20g,生地黄20g,肉桂9g。
3.血虚证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隐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调经。
代表方:大补元煎。
基本处方:人参10g(另煎),山药10g,熟地黄10g,杜仲9g,当归9g,山茱萸10g,枸杞10g,甘草6g。
4.气滞证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红,或有块,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调经。
代表方:疏肝解郁汤。
基本处方:香附10g,青皮10g,柴胡10g,郁金15g,丹参15g,川芎9g,泽泻9g,延胡索9g,川楝子9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常用中成药
当归丸、乌鸡白凤丸,适用于血虚之月经后期。香附丸,适用于气滞之月经后期。艾附暖宫丸,适用于虚寒之月经后期。
(二)针刺疗法
取穴:气海、归来、三阴交。血寒加关元、命门;血虚加足三里、血海;肾虚加太溪;气滞加太冲。
操作:毫针常规进针,行提插捻转补法。每日1次。
(三)推拿疗法
1.寒凝证
(1)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摩小腹,至其腹内有温热感为度;再以脐为中心,用双手分推法分推腹腰,以有热感为度。
(2)取侧卧位,用拇指指端持续按压两下肢三阴交穴各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血虚证
(1)取坐位,用双手拇指、食指同时捏拿两侧肩井穴2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大椎穴2分钟。
(2)取仰卧位,用指擦法擦两侧小腹及腹股沟,至皮肤发热为度。
(3)取俯卧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殷门、委中、承山穴各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3.传统操作手法
(1)点中脘:中指点压中脘。用震法,随呼吸上下反复5次。
(2)温肾经:掌根压在关元。用点法,随呼吸上下反复5次。
(3)照脐轮:全掌放在患者腹部,劳宫穴对神阙穴。用摩法,随呼吸上下反复5次。
(4)轻揉肝经:用全手掌,在右侧肋弓下缘进行来回的滑动、震动8次。
(5)增补元气:用右手掌心压住关元,左手压在右手上,随呼吸上下振动数十次。
(6)掩脐摩腹: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腹壁,做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直径由小到大、呈现螺旋状的揉摩,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
(7)平擦少腹:两手掌分别紧贴两侧胁部,由外上向内下方斜擦。
五、药膳食疗
(一)姜汤
适用于血寒型月经后期。
原料:干姜30g,大枣30g(去核),红糖30g。
制法:先煎姜、枣,与红糖共服。
(二)当归羊肉汤
适用于虚寒型月经后期
原料:当归30g,生姜15g,羊肉200g。
制法:前2味洗净,与羊肉共炖至肉烂熟,食肉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