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人越来越自卑!”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做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一个不落,从高中开始渐渐向专项教育转入,到了大学则彻底转入专项教育。
但是,如今有教无类是绝对的,因材施教却是相对的。受考试限制,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到专项教育(即大学生)。对此,当代艺术家陈丹青感慨道:“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人越来越自卑!”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wMTEvMjE1NzgwNTgzXzFfMjAyMTAyMjAxMTEwMjYyNzM=.jpg)
陈丹青先生
正常来说,一个人没有考上大学接受不到专项教育无可厚非,要怪只能怪自己平时没有认真学习,毕竟考试是公平的。那么,陈丹青为什么还要那么说呢?
01陈丹青的回答
陈丹青在专访节目中表示,考试不应该成为通向更高处的唯一途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所有的学习都在应对考试,所学的知识只为最后那一哆嗦。“考试似乎已经成为了唯一通往更高处的途径。”陈丹青说。
他认为不该一(以)考定终身,榜上有名者青云直上自是信心百倍,榜上无名者一落千丈只能意气消沉。然而,优胜劣汰的规则下,有名者毕竟是少数,无名者才是多数,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卑年轻人要比自信的多。
教育最客观、公正的解释是,培养人的正确的思维,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如今,接受教育却不能一点点增加自信,反而是越来越自卑!“我渐渐地发现,时代是在前进,可是教育却在后退。”陈丹青说。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wMTEvMjE1NzgwNTgzXzJfMjAyMTAyMjAxMTEwMjY2NDg=.jpg)
最后他还说:
就好像爬山。古人辛辛苦苦一步一步登上高山,是为了欣赏山顶的风景。而我们后来有了缆车,谁还愿意一步一步爬山呢?那么最后的风景,看得又有什么意义呢?
02应试教育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考试的确是唯一通往更高处的途径。比如,一个高中生、一个本科生去应聘同一个职位,用人单位必然会优先考虑后者,即便他能力平平,最直接的理由:他接受过专业教育,而他没有。
“上大学可以选择以后的生活,不上大学只能被以后的生活选择”,这已经成为如今家长和孩子的座右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笔者有个上五年级的侄子,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要写到很晚,起初以为是写得慢或是不懂,后来才知道作业着实多;他时常和我抱怨,爸妈对他的其他事一点也不上心,唯独对学习最上心,每次都说要好好上学不要走他们的老路,很烦。我却只能对他说:上学是最好的出路,虽然你现在不懂。
选择生活而不被生活选择,前提必须要通过考试,那么应试教育有没有问题?有,这点不否认,且教育专家已得出总结:“注重智育,轻视或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造成片面发展……”
但是,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件事,毕竟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应试教育也有好的一面。最直接的好就就是——公平。比如,同样两个孩子,一个刻苦努力,一个调皮捣蛋,最后刻苦努力地考上了大学,那个调皮捣蛋的没有考上,这就是公平。
03教育在进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早年类似这样的标语,几乎随处可见。那时不是不愿接受教育,而是没有条件。人们不但要完成每年的公粮交纳,而且还有诸如挖沟、打塘之类的义务劳动,收入很低;加之教育资源匮乏,当时好几个村庄才有一所小学,想接受教育——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就拿笔者的母亲来说,她就不识字,每每谈到此事的时候,她总是说:“都是你外公,不让我上学,非逼着我干活。当年我都把书本领回来了,后来他又给学校送了回去。现在坐火车不知道进站出站,甚至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想想我就生气!”
到了笔者这一代好多了,每个大队都建了小学,虽说教学水平层次不齐,但做到了人人都有学上。不过,当时辍学现象严重,大部分人只停留在初、高中,少有上大学的。
如今大不一样了,农村公粮和义务劳动被取消,随着房屋的一次次新建,当年那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也看不到了。一个不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但让人人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每年的六月初,全国光参加高考的学生就有几百万,据统计,仅二〇二〇年全国就有1071万考生。
从不能上学到部分人能上学,从部分人能上学到全部能上学,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进步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4结语
事实上,陈丹青说出我们是“自卑教育”并不奇怪,反而不说才奇怪呢,要知道他可是有着多年美国旅居经验的。以发达国家的教育标准去评价我们的教育,显然就有问题了。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陈丹青是知人者,但不一定是自知者,在国外呆久了知道了别人的东西,国内是什么样却不甚了解,一味将别人那套套在自己头上,显然不现实,毕竟鞋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
有教无类,如今我们所有人都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至于因材施教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改善,不信,我们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