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9
作者 l 穆宁
来源 l 穆宁说(ID:穆宁talk)
转载请联系微信:uncleschun
2008年,26岁的张一鸣想知道,成功到底可不可以复制。
他问30岁的王兴,“有没有人同时做成过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王兴答道,“有,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
后者曾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大世界级企业,并在2010年临危受命,挽救日航于破产的边缘。
也许是为了体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先进理念,也许是为了验证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当时已经坐到酷讯技术总监的张一鸣,毫不犹豫选择辞职去微软镀金。
可没几天后,张一鸣在微软每天都在做一些离用户很远的基础开发,所以,他迅速选择了离开,跟着王兴创立了中国版的Twitter——饭否。
不久后,饭否因为“相关法律法规”问题被关掉了,张一鸣选择去了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担任CEO 。
最巅峰时,九九房的用户超过600万,移动产品用户量超过100万,日启动10万人次。如果这一项目成功地做下去,张一鸣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地产大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一鸣在2012年初突然变换跑道,做了两款名字分别叫做“内涵段子”和“搞笑囧图”的App。谁也说不清,张一鸣到底想干什么。
张一鸣依照内涵段子的思路尝试AI算法推荐内容,结果效果理想,随即创立并应用到了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不仅获得了内涵段子的导流扶持,还延续了内涵段子的算法推荐打法,短短四年就成长为用户6亿的内容业新巨头。
2019年,张一鸣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十,公司估值780亿美金。
如今张一鸣已经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成功可以复制。甚至在回顾他近十年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
“成功不仅可以复制,甚至可以规模化复制”。
罗振宇2017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首次提到了“人生算法”的概念:“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
而规模化复制成功的基础,依靠的就是张一鸣的“人生算法”,乘以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一套算法从2008年到2019年,历经优化,终于趋近完美。
人生算法不是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它需要我们具备概率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的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最终不断找到最优解,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试图从一个算法设计流程的角度,去复盘张一鸣的人生算法迭代之路。相信利用这套张一鸣的人生算法,你也可以找到获得成功的钥匙。
01
1983年,张一鸣出生在福建龙岩,优渥的家境给他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很多事情都由自己做决定。他清楚记得,自己在高二时就想好了要去南开大学。
高考时张一鸣填志愿只用了10分钟,选择去天津。他的标准很清晰:一所综合性大学、要靠海、不能离家近、最好冬天会下雪。眼见着天津和他想象中的沿海城市并不一样,张一鸣只能认栽:“标准是有,但不一定是对的。”
张一鸣不甘于做常规、重复事情的性格,在大学时期开始显现。起初他被调剂到微电子专业,读了两年,他觉得这个领域的想法和行动结果之间相差太远,“在面包板上插半天,就为了做一个正弦波发生器,有这个时间一顿晚饭都做出来了”。他强调“所见即所得”,强调“效率至上”,喜欢付出之后能够迅速见效的事物,不喜欢浪费时间。而计算机是最快的,于是转专业到软件工程。张一鸣在大学时期,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写代码,因为他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他收获了耐心、知识和伙伴。张一鸣带着强烈的目标导向,将所有行为精确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我的大学同学、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 10 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有的同学加入银行 IT 部门,只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更高的目标,其实你就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为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房子。你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很大影响。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不愿冒风险。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赚钱付个首付。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上面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然而现实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难以计算。这既是我们的痛苦之源,但这也是那些厉害的人的秘密。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无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脑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中心,“我”只是由无数个“涌现”串起来的电影角色。面对选择时,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找到自己的最优解。有人会选择“捷径”,有人会选择停滞不前,但鲜有人会选择构建自己的人生模型。张一鸣是怎么做的?他尝试在个人半径里,来打造“机器”。这个“机器”,就是构建自己的“人生模型”:2008年1月,在微软呆了一段时间,本想学习大企业管理经验,结果又大又沉的企业运行机制让他很郁闷,转身离开。2008年9月,老乡王兴(现美团CEO)喊他一起创业,最早的微博-饭否,不到一年,就被强制关闭,张一鸣也早早脱身。张一鸣说:“我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我经常见到一些小的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也许你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到时候还可以将利益重新分配。比如我离开九九房的时候,当时九九房的投资人也投资了头条,他们现在收益良好。有时作为团队老大,我会先于公司解散走掉。你问我会不会感到内疚,可创业成功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买彩票没中会有内疚感吗?而且当时我为团队找了我认为比我更合适的 CEO。”在算法构建阶段,张一鸣将问题归结为一个遵循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再通过一系列参数选择,选好参考维度,最终定下目标。
02
张一鸣是个精于计算的人,也理性的可怕。
在身边人的眼中,他总是试图说服人,而非感染人。他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
如果见面聊天话题是他不感兴趣的,明显显得精神不振;聊得兴起,就滔滔不绝,如果对方说某某公司股价是4毛,他会马上掏出手机查看,纠正说,你看,是3毛6。
用两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张一鸣:“延迟满足,即时反馈”。
今日头条主打内容算法推荐,主张通过机器学习来取代人工编辑,而张一鸣也像一台机器一样训练自己。
他试过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地去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佳,“我觉得更大的效率来自于重要事情上做得好,而不是在处处做得好,管理精力比管理时间更重要”。
这位程序员立刻调整训练方向,转而探寻自身专注高效的波峰。这一回,他得出了有效结论: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张一鸣曾反复表示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又会保证自己每天必须睡足7个小时,以便获得最佳状态。
张一鸣没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他周转于找到目标,完成目标,如果失败,就优化算法。
张一鸣在九九房一直呆到了2011年底,毕竟干的是CEO。这期间,他还开始做移动开发,推出了掌上租房、掌上买房等5款移动应用,并把九九房做到了当时房产类应用的第一名。期间率先在行业内上线移动APP,并且连做了5款,收割了上百万用户。
看到移动互联网有这么大的流量,张一鸣心动了,便在九九房之外做了几款内容工具类的APP,积累了一定的流量与内容推荐技术之后,便甩下CEO的位置,自己去创业了。
2011年底,张一鸣辞去九九房的CEO职位。那一年,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
这一年,张一鸣没少观察用户:“11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同时,11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是08 年、09 年、10 年三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
正是发现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商机,张一鸣开始迅速高效的训练自己的人生算法。2012年的时候,张一鸣一口气开发了“内涵段子”、“搞笑囧途”、“内涵漫画”、“好看图片”、“今晚必看视频”、“早晚必读的话”、“我是吃货”等几十款内容社区类APP。创办之前,张一鸣清晰地意识到,“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即手机随身携带,(所以)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他在做决定时,都会让同事提交充分调研后的报告,才会下决定。给产品起名字时,他会把市面上排行前一百的移动应用都分析之后,才确定名字。在2016年今日头条的鼎盛之时,张一鸣趁热打铁做了抖音。抖音小组当时盘点了市面上流行的一百多款短视频产品,还把附近中学的学生请来做用户调查。张一鸣曾说,我们大部分关键决策,80%在创业之初基本确定了,专注短内容、专注手机、专注推荐。我觉得做的事情方向对的话,顺势而为,时间会验证。一旦确定了正确的算法模型,迅速且高效的去训练并验证,那么是否能得到最优解的唯一影响因素,只有时间。
03
是能主动做出一些非惯性选择,而他自己也在朝这个方向做出尝试。比如,打造一个技术驱动的产品,他非常看重机器深度学习,追求“让机器更懂你”。2015年5月22日,他曾在微博里,发出了百万美金年薪招聘顶级机器学习人才的广告。
目前张一鸣也只给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的算法打40分。对待产品,他依旧保守:“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让算法更聪明,更了解用户。”相比之下,他对公司三五年之后的场景想象更为激进,使这种兴趣推荐的算法引擎能够覆盖更多的信息和场景。不仅仅局限在新闻内容或者商品上,还应用到比如菜单或者婚恋市场,逐步繁荣整个内容生态。今日头条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张一鸣开始把重点向抖音转移。抖音短视频自2016年9月上线,仅500天,便锁定了App Store摄影与录像类应用第一名及免费总榜第二名。上线365天内,实现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次,日活过千万。这是一组疯狂的数据,对于普通产品经理来说可能一生都无法企及。究其原因,除了内容分发与推荐算法之外,还有张一鸣精心设计匹配的用户使用场景:抖音首页隐藏了手机时间,手机顶部的所有信息都被隐去。在播放短视频时,你无法知道现在几点。抖音刻意模糊了你对时间的判断,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这个产品上玩了多久,等你反应过来,几个小时、半天可能就过去了。一进抖音界面,短视频直接霸屏整个手机,取消了其他产品常见的条框,也相当于隐蔽了窗口。当短视频为横屏时,采用了黑色背景,近似于电影院的熄灯后的密闭空间。抖音的每个短视频内容间距非常近,你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动作,遇到不喜欢的视频,下滑换下一个。并且下一个内容,也是系统推送给你的。不需要做出一个关闭退出动作,以及重新选择新视频的动作。麻烦的注册流程,不需要的。复杂的操作方法,也用不上。一打开抖音,直接跳出你感兴趣的短视频,一上来就给你反馈刺激。除了用户场景落地,算法还应用于多个业务领域,手机、社交、金融、搜索领域,其本意在于尝试不同领域,拓展商业边界。搜索是想叫板百度、搜狗。但在头条的新业务布局中,阿里、腾讯、微博也屡屡和字节跳动出现短兵相接的情况。但是一如业内评价,搜索对于内容质量有极高的要求。在社交方面,尽管字节跳动一直想要有所建树,在年初重磅推出“多闪”之后又在五月份推出“飞聊”,但在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霸主“微信”面前,多闪还需蛰伏。游戏领域,一度也成为字节跳动关注的重点。字节跳动在游戏领域动作非常大,收购和入股了多家游戏公司,自研重度游戏,并且在内部对游戏业进行了整合。国内游戏行业,腾讯与网易一直盘踞着前两位,此外还有像盛大、完美世界等一批成立十年以上的第二梯队游戏上市公司。2020年已至,移动互联网领域红利的消失,张一鸣又要开始新的思考。而头条要想实现在内容分发与短视频以外的创新业务的成功,有些艰难。但把时间拉回到12年的那个夏天,PC互联网时代红利殆尽之时正是给了张一鸣“一鸣惊人”的机会。未来,谁又说的准?“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以既有的思维模型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型本身产生改变。手握严格目标导向的数字模型,掌握快速高效的算法训练方法,具备持续跃迁的算法效能。只要找到精准匹配的落地场景,距离下一次规模化的复制成功,张一鸣需要的也许只有时间。1. 《7年赚1090亿:那些逆袭年轻人,有哪些“底层思维模型”?》
5. 《他刚刚34岁,却5年狂揽1200亿,张一鸣是如何做到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