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过目不忘的辜鸿铭是如何炼成的?
(一)父亲的期望
辜鸿铭的祖籍在福建厦门,他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在他出生的时候,他家已有四世在南洋生活,成为当地地位高、财力丰厚的大族。他的父亲叫辜紫云,母亲是一位葡萄牙女子,辜紫云对儿子的告诫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你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的父亲在英国苏格兰人布朗先生的橡胶园担任总管,深得布朗先生的信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幼年时就十分聪明的辜鸿铭,将其认作义子。布朗先生虽然是一位巨商,但他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情结和悔恨。因为布朗的父亲期望他做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学者,他却没有做到。因此他其实是把他父亲和他的希望寄托到了义子辜鸿铭身上,要让辜鸿铭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给东西方文化建筑一座最伟大的桥梁。
(二)到了爱丁堡
辜鸿铭11岁时,布朗带他到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在游览了爱丁堡这个城市后,布朗告诉孩子:“现在的欧洲各国和美国依仗轮船大炮,到处杀人放火,疯狂掠夺别的国家。你的祖国,也在其列!孩子,你的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你以后去吸收。但是现在,你先在这儿学好西方的文化。以后再掌握好东方文化,学贯中西,担负起教化欧洲、拯救人类文化的责任。”辜鸿铭点点头。
然后,布朗便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读书了。这个特殊的方法就是使劲儿背诵。
(三)为什么要使劲儿背诵?
布朗说:“首先我要教你的是语言文学。要想学好语言,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大量背诵,要背熟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的著作。现在,我们就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吧,你要把这部作品熟背如流。”
辜鸿铭有点英语的底子,以前也读过《失乐园》,因此边读边记,读了五六十次,这本《失乐园》竟被他从头到尾背了下来。这个时候,布朗才开始给他讲解。
紧接着,布朗又让辜鸿铭从头到尾背诵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剧本。每背完一部,布朗便给他讲解,半年左右的时间,两个人便沉浸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如此一来,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全部记在辜鸿铭的脑子里了。
可是,布朗的下一个举动让辜鸿铭有点傻了。他让辜鸿铭背诵歌德用德文写的名著《浮士德》。
(四)一点都不懂,咋整?
辜鸿铭从没有接触过德文,就说:“我一点都不懂,怎么背?”
他的义父回答:“不懂正好,就是要这样背,你如懂了,心就杂了,反而不好背了。我在你这年龄,我父亲逼着我背莎士比亚作品,勉强背了几句,第二天就忘了,后来还逃到外祖父家。我父亲气得要命,骂我没有读书的天赋。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你有这个天分,一定能行!”
此后,布朗就让辜鸿铭跟着他一句一句地读《浮士德》,然后一次次地重复,半年之后,辜鸿铭竟将《浮士德》也从头到尾熟背如流。等辜鸿铭将《浮士德》背过以后,他的德语也就快学好了。
布朗这种教学法,是抓住了小孩记忆力好的特点来教的,其实中国古代也常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背诵四书五经。如今的读经界也采用这种方法。
长期的背诵以后,辜鸿铭对背诵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于每看到一本好书,都习惯地要将其全文背下来。这样,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强大,乃至于有过目不忘的天才。
其实,天才就是这样炼成的。
(五)以后的道路
后来,布朗先生又教辜鸿铭数学,并请来自己的好朋友教辜鸿铭物理和化学,那位好朋友家中有科学实验室,辜鸿铭的数理化也学得很好。
年龄稍长,辜鸿铭考上了爱丁堡大学,以后又到德国、法国深造,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梵文等很多种语言,据说还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等他25岁接触中国文化后,完全被浩瀚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服,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并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做对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
20世纪初期,辜鸿铭是对欧洲影响最大的中国人。他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成英文,在欧洲畅销。他写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牛津运动》成为欧洲一些大学里的教材。德国还成立了辜鸿铭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将中国的良民政治、礼仪文化等介绍到德国、英国,为很多绝望中的欧洲人带去希望与福音,认为人类还是有未来的。
虽然辜鸿铭在世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真正理解他,他也最终孤独地死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辜鸿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学者的重视,他的巨大的影响还在后面呢!
(辜鸿铭著作《中国人的精神》的德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