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41: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6.21)
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孔子将其分为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阳货篇》中就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之言。这种区分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
这种差异不全是先天的,还包括了后天的努力程度。先天资质虽好,可是后天功夫不到,一切也是皆枉然。王安石的《伤仲永》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如今的不少父母都喜欢称赞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学。”真不知有多少孩子毁在这句话上。
对于孔子的这种看人说话,《朱子语类》中的解释就很有道理:
圣人说中人以下,不可将那高远底说与他,怕他时下无讨头(寻究头绪)处。若是就他地位说时,理会得一件,便是一件,庶几渐渐长进,一日强似一日,一年强似一年。不知不觉,便也解到高远处。
对这句话感受最深的可能莫过于做老师的人。
所谓的上中下不是固化的,而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而这一变化即在于个人后天的努力。正如刘开《论语补注》中所说:
故今之所谓中人以上,即昔之不安于中人者也;今之所谓中人以下,即昔之自安于中人者也。然则可以语上者无常,中人能不力乎?不可语上者皆是,中人敢自恃乎?
下学而上达。安于当下的舒适,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做进一步的提升。要走出舒适区,势必要真正地学习,而这是很痛苦的,很多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不断徘徊在吃苦与享受的两极。想要又怕,从来就处在不断摇摆的状态中,学习成了一种样子,一种自我安慰,安于中人依旧。
所以说话时要因人而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表达就要不同。这就是因材施教、有效沟通。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传承经典 涵养性情
温故知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