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11丨 有恒产者,有恒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恒产与恒心是什么关系,如今的恒产都有什么。欢迎你留言交流。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11》)
齐宣王也是诚心向孟子求教,自谦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体会孟子的话,希望孟子能够辅佐他,虽然自己的水平不够,但愿意试一试。
孟子因此提出了恒产与恒心的问题。
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善心善行的。只有士人才可以做到。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长久的善心善行。
注意这里的恒心,是指人所常有的善心。这其实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如张居正所言:
仁政莫先于养民,养民莫先于制产。盖利益生于富足,故人须有衣食之常产,斯有礼仪之常心。
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产业,当损害别人的利益的同时,别人也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如此,大家便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如果没有常久的善心,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等到这些人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就相当于为政者设好了圈套让百姓去钻,为政者要付主要责任。百姓迫于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逼上梁山。所以行仁政,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刻不容缓。
百姓置产业,有个起码的底线:
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为善,他们心无所累,从上教化,自然省力。这就是民有恒产,方有恒心者也。
礼义廉耻,必有物质的附丽。个人必须有赖以生存的产业或者技能,让生活富足起来。否则,让家人受苦受难,自己去追求所谓的精神,绝不是儒家所提倡的。
相反,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每个人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有闲工夫去学礼仪、提升自己、教育子女?这就是无恒产而无恒心。
最后,孟子总结道:综上所述,齐宣王你要实行仁政,就要从根本着手。并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方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反复强调的,可见其对民生的重视,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