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50号作品】麦保红:错觉与知人

错觉与知人

麦保红

  虽然我一直对自己的判断力深信不疑,但这次却遭受了一些打击。我有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两个图案,让我判断a、b两条线段的长短。我一看,觉得事情十分显然,当然是a长b短。他笑而不语,要我拿尺量一量,我将信将疑地看看他,照看作了,结果发现a、b两条线段无一丝一毫的长短之差。我十分惊异,因为在我知道这一事实后再去看这两条线段,感觉上依然是a长b短。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错觉,而且是每个人都套产生的错觉。我疑惑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我想起刚进大学时的一件事。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北京来的同学,他一口油滑的京腔,不拘小节的穿戴及其满不在乎的神态,都给我一种印象,即他这个人是个办事不牢靠,没有责任感的人。有一天,系里要我们班负责出一期黑板报,那时,对社会工作热心的同学已经极少,他却主动承担了这一事项,还自己亲自写了稿子,擦干净黑板,叫来了抄写和画图的人,一直等到全部干完才离开。我是当时负责抄写的人之一,这件事几乎完全纠正了我过去时他的印象。现在看来,最初我对他的感觉完全是一种错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被他人的表面形象所迷惑,仅凭肤浅的第一印象,就不知不觉地产生对一个人的好感或恶感,并作出此人可以交往彼人不可接近的判断。虽然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歪曲反映,但细究起来,它的产生却有着必然性。这一点,在对人的知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个人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表身的主体——我,应该说是对它最了解的人。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在每个人身上却都存在着不为自己所意识到的潜意识,存在着自己亦无法看到底的黑洞。

  另一方面,我们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由于场景的变换以及自身角色的变化,常常只是显露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质,而别人就可能从我们这一方面特质的表现中来推测我们的全部特质。比如我在一部分同学面前开朗活泼,在另一部分同学面前抑郁寡欢,于是前者便认为我是个十分外向的人,后者却认为我是个内向压抑的人。因此,人与人之间再多误解的产生便都不足为怪。

  被人误解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我也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努力试图让别人来正确知觉我,但事情总是不尽人意,于是我感到活着太累太沉重。当我懂得,无论我怎么做都可能遭到别人的误解时,我的心情反而坦然了。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积极和对生活的体验来知觉世界,理解他人的,而又没有一个人可能与你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完全吻合,因此或多或少人们彼此间都会存在错觉和误解。所以,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做得正确,应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又何惧误解何惧人言?

  记得我们大学时的班主任,我们背地里都称她“马列主义老太太”,因为她是系里的党支部书记,凡事都讲原则且无什么让步余地,平时又面目严肃,起初我们都不喜欢她。然而四年后她却以自己坚持原则的行动赢得了我们的心。在我们的感觉中,她似乎从来不顾及我们对她的态度,只要她自己觉得一个班主任该做的,她都去做。如早上要我们出操,检查寝室卫生,把睡懒觉的同学从床上楸起来,对生病的同学关心照顾,对家庭困难的同学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虽然我们觉得她管得太宽、太碎,并不适合八十年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但我们还是为她的诚心所感动,我们感到他的讲原则是真讲原则,而没有虚伪的成份。就这样,原先我们对她的误解消失殆尽。

  我们正确知觉他人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被他人正确了解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媒介是时间和行动。

  由于错觉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在知人和被人知时都受到了“嗓音”的污染,以至这个过程的完成途中充满了障碍。但是,如果我们有信心并能坚持不懈沿道正确的道路走下去,那么就有可能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一个真赛的形象,并且更客观地去看待世界,去评价他人。

  茫茫人海何人是知己?大千世界何处无错觉?朋友,我愿意与你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觅、去发现。我们会找到结果吗?我想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