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3:荀况和满分作文

荀况

一、人物简介

1、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3、帝术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二、荀况名言

1、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3、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7、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9、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10、公生明,偏生暗。——《不苟》

11、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1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13、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

14、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15、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1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17、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18、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19、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20、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

21、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

22、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儒效》

23、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24、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王制》

2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26、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27、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28、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29、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30、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

三、名家笔下的荀况

余秋雨:集百家之大成——荀子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

如上是荀子所作的关于“性恶”论及“礼”的一个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况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学者荟萃的齐国“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高声望的学者。以后,他游历秦、赵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同这些国家的当权者讨论富国强兵问题。公元前238 年,春申君被杀,荀况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于兰陵,直至老死。

荀况在教育上和着述上很有成就。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今本《荀子》32篇除最后6 篇一般认为是荀况门人所记外,其余各篇都是荀况的着述。

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在《荀子》一书中,荀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荀况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他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荀况又强调,人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强加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与其崇拜天、歌颂天,不如像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使之为人类造福。

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四、作文中的荀况

【片段1】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

【片段2】 

在《劝学》里我还喜欢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集腋成裘的过程,脚踏实地不可或缺。但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所以还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每一次的进步并不明显,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每一次的进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片段3】

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完美,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

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

但而今,作为我们青少年,更多的是被迫的学习,能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那是极其艰苦的,所以我用“劝学”来劝我们自己。

“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

“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所谓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机械性地背认默识,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好好地学一下。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

“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

人各有志,学贵有心。让我们心中有“学”,好好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