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天请阳入内,以“热”逼寒,正是改善虚寒体质好时机

【冬病夏治】三伏天请阳入内,以“热”逼寒,正是改善虚寒体质好时机

入伏,一年中真正炎热的日子就要开始了!
但也是正适合借助天时「冬病夏治」、调理身体的好时机。
尤其是冬天易咳喘、关节冷痛、鼻炎、反复感冒、手脚冰凉,体虚易感等人群,可要把握好这一年一次的机会。
下面将详细为大家讲解三伏的由来、「冬病夏治」理论以及三伏节点该怎么调养。

三伏天因何而来?

怎样做才是「真养生」?

三伏天历史源远流长,伏的说法起源于秦国,《史记》中说「秦德公二年(公元前262年),初伏」,三伏的确定是按照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位中伏,立秋后第一个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现在的阳历基本出现在7月中到8月中,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很热的时候,因而,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隐伏避盛夏也」。
三伏贴运用于调养大约在三百年前,清朝一位名医张璐,善于观天察地,并喜欢把五运六气及天地理论运用于日常艾灸看诊中,在看诊中发现有些哮喘的患者用艾灸能够取得很好的作用,有些却收效甚微。

张璐观察后发现,有作用的很多都是在夏季三伏时候艾灸过,收效差者则没有。

这可能就是古人的大数据统筹分析了,于是他便开始推广他的三伏艾灸,在三伏天的初、中、末分别给病人用上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药物治疗的艾灸贴,收效显著,之后三伏天贴灸的做法便由此广为流传,到了今天就该成了三伏贴灸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真正炎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古籍《群芳谱》中描述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一方面,伏对应着的是六邪中的暑气,既指出在这个节点易为暑所埋伏而为病,又意为暑气属于阳,此时自然万物阳气仍是主属的地气,对于人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此时阳气应该蛰伏,不应为暑热所病。

另外一方面,阴阳总是对立又依托存在着,夏季暑热之阳气为外主属,相应地,阴气在人体内相对属于潜伏于内,退居二位,若果阴气外散,那么在夏天都会出现阴为病的状态了。

三伏里面的伏字,是将夏季季节特点隐含在内的讲法,既要固护阳气防暑病,又要蛰伏阴气防过寒。

阳气旺盛的三伏天

正是「以热养阳」好时机

三伏天是阴阳博弈平衡的节点,更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
「春夏养阳」是《素问-四气调神论》的重要养生方法之一,主要根据自然界阴阳交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规律而提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或许有人会疑惑:夏季已经是暑热环绕,阳气已经很盛了,为何还要养阳?
这是因为:
夏季气温高,体内阳气会随着气温升高而旺盛,毛孔开泻,易汗出,汗多则阳气外泄。
再者夏季白昼时间延长,夜间相对缩短,人体的活动量随之增加,消耗的阳气相对增多,就阴阳平衡而言,阳气消耗得多,阴气消耗得少;另外,大部分人们对于天气炎热,只知道补充水分,甚至贪凉以解渴,避热就寒。
若不知守护阳气,消耗的阳气只会越来越多,形成阳盛但阳损的状态,因而为避免这样,春夏养阳就显得十分重要。

前面提到,人们为了缓解夏季热的状态,会贪饮纳凉,避热就寒:暑气阵阵的晚上,冰镇饮料及冰镇西瓜落肚,体内热气随之蒸发,这些种种人为制造的寒凉状态损耗阳气,阴寒重则冷病生,这些人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原本只在冬季才会发生的不适,比如哮喘、老寒腿、怕风畏冷等,夏季也断断续续会出现,到冬季则更甚。

更有甚者之体内脏腑,形成体内阴寒过重状态,出现女子腹冷痛经、夏季冷泄等不适。

这时候很多医家就会用到一种治法,叫正治,或者叫「逆治」法,即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去诊治的一种方法,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夏季见到的寒证,到冬天更甚,这时就可以用到其中的一种治法——「寒者热之」。

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阳气旺盛的季节,三伏天又是夏天阳气相当旺盛的时段,此时抗击寒邪、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的一个具体体现,利用夏天这个特殊时间,改善我们身体的内部环境,让导致我们冬天生病的因素减少,这样冬天容易犯的不适就不复发或者减少复发。这也是三伏贴流传并运用至今的一个理论依据。

这3类人要抓住机会

调养身体、助阳守阳

✔ 冬季易发寒病人群
冬季那些容易被寒邪诱发的,比如咳嗽、哮喘、腹泻、肩周炎、老寒腿,在夏季就可以选择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
夏天为什么这些病症比较少呢?
因为正常情况下,夏季时候,暑热环绕,天地阳气盛,我们体表的正气也很足,外在寒邪很难侵犯入内,寒邪此时入侵好比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此刻寒邪只能屈居与暑热的身后,被压制下方,到了冬天,天地阳气变弱时候,寒邪就开始攻击我们了,因此上面的问题就出现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夏季就养护好阳气,做好抵御寒邪的准备,正气充足在冬季才能不发,少发病;如同带兵打仗,养精蓄锐,才能在合适时机给与敌人予致命一击。
✔ 阳气虚弱者
阳气是运动的根本,阳气充足时生命力旺盛;阳气虚弱的人,体内大多数蓄积很多寒气,且大多数夹带湿气,阳气不足,阳不化气,身体里面的湿不能及时去除,形成寒湿夹杂的环境。
这样的人一年四季比较怕冷,各个季节都穿的比别人多一些,夏季害怕空调冷风,舌头往往水汪汪的,又白又腻多齿痕。
另外还有老年人也是,随着生理性的蜕变,身体内储藏的阳气逐渐减少,在夏季帮助阳气生长病收藏,能很好增加冬季的抵抗力,这两类阳虚情况就很适合冬病夏治贴三伏贴了。
✔ 脾胃差的人群
其实很多脾胃差的人群也是适合冬病夏治的,脾胃差很大一部分也是源于脾胃阳气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限,遇冷就拉肚子,吃过热就上热下寒,这一类人在夏季也需要涵养阳气,守住阳气。
另外,冬病夏治主要用的三扶贴是经皮肤穴位吸收的,并不需要经过脾胃,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调理身体,又不会像汤剂那样增加脾胃运化负担。

✦  根据自身情况选穴  ✦

三伏天主要在冬病夏治,其中寒性病症为主,以助阳守阳为主要目的,对于需要贴灸的人群,有一些基础穴位可供大家参考。

肓俞穴:肓俞穴在肚脐旁1cm,左右各一;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因此这个穴位对男女都非常重要。肾经经气从此输注,肾储藏先天之精,因而激发及固守此处阳气,肾阳充足,则全身阳气自然充足。

再者冲脉为女子胞宫,对于很多小腹冷痛,痛经,经常手脚发冷,月经失稳的女性,也可以调节冲脉,起到调理作用。

天突穴:肺经穴位,该穴位是肺脏开在外面的一个「烟囱」,是气机出入的通道。

此穴能通利肺气,使之爽利通畅。肺脏娇弱,冬季很多人都容易受寒,出现咳嗽,哮喘等不适,贴灸这个穴位可以培藏阳气,增强肺抵抗力。

其他如大椎穴、涌泉穴、足三里穴位等已经是大家平时比较熟悉的保健要穴,在此不一一做讲解,不清楚自己的辩证体质的人还是建议向专业中医师寻求专业指导为好。

注意事项

1.贴敷采取的大多是辛热具有发泡性的药材,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30min为宜,若皮肤灼伤感很强,建议及时取下,用湿毛巾轻轻贴敷减轻痛感,以免烫伤。

2.一般选择下午3时之前贴灸,这段时间内阳气较旺盛。

3.贴后进食不宜过油,过时辛辣刺激之物,可能会食滞胃肠,导致阳气升发不利,反而导致热伏于内,变生怪症;或是内在过于积热,内热中生,形成病态。

4.贴后一般不宜洗冷水澡,4-6小时候可温热水冲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