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天请阳入内,以“热”逼寒,正是改善虚寒体质好时机
【冬病夏治】三伏天请阳入内,以“热”逼寒,正是改善虚寒体质好时机
三伏天因何而来?
怎样做才是「真养生」?
张璐观察后发现,有作用的很多都是在夏季三伏时候艾灸过,收效差者则没有。
这可能就是古人的大数据统筹分析了,于是他便开始推广他的三伏艾灸,在三伏天的初、中、末分别给病人用上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药物治疗的艾灸贴,收效显著,之后三伏天贴灸的做法便由此广为流传,到了今天就该成了三伏贴灸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真正炎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古籍《群芳谱》中描述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一方面,伏对应着的是六邪中的暑气,既指出在这个节点易为暑所埋伏而为病,又意为暑气属于阳,此时自然万物阳气仍是主属的地气,对于人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此时阳气应该蛰伏,不应为暑热所病。
另外一方面,阴阳总是对立又依托存在着,夏季暑热之阳气为外主属,相应地,阴气在人体内相对属于潜伏于内,退居二位,若果阴气外散,那么在夏天都会出现阴为病的状态了。
三伏里面的伏字,是将夏季季节特点隐含在内的讲法,既要固护阳气防暑病,又要蛰伏阴气防过寒。
阳气旺盛的三伏天
正是「以热养阳」好时机
前面提到,人们为了缓解夏季热的状态,会贪饮纳凉,避热就寒:暑气阵阵的晚上,冰镇饮料及冰镇西瓜落肚,体内热气随之蒸发,这些种种人为制造的寒凉状态损耗阳气,阴寒重则冷病生,这些人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原本只在冬季才会发生的不适,比如哮喘、老寒腿、怕风畏冷等,夏季也断断续续会出现,到冬季则更甚。
更有甚者之体内脏腑,形成体内阴寒过重状态,出现女子腹冷痛经、夏季冷泄等不适。
这时候很多医家就会用到一种治法,叫正治,或者叫「逆治」法,即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去诊治的一种方法,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夏季见到的寒证,到冬天更甚,这时就可以用到其中的一种治法——「寒者热之」。
这3类人要抓住机会
调养身体、助阳守阳
✦ 根据自身情况选穴 ✦
三伏天主要在冬病夏治,其中寒性病症为主,以助阳守阳为主要目的,对于需要贴灸的人群,有一些基础穴位可供大家参考。
肓俞穴:肓俞穴在肚脐旁1cm,左右各一;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因此这个穴位对男女都非常重要。肾经经气从此输注,肾储藏先天之精,因而激发及固守此处阳气,肾阳充足,则全身阳气自然充足。
再者冲脉为女子胞宫,对于很多小腹冷痛,痛经,经常手脚发冷,月经失稳的女性,也可以调节冲脉,起到调理作用。
天突穴:肺经穴位,该穴位是肺脏开在外面的一个「烟囱」,是气机出入的通道。
此穴能通利肺气,使之爽利通畅。肺脏娇弱,冬季很多人都容易受寒,出现咳嗽,哮喘等不适,贴灸这个穴位可以培藏阳气,增强肺抵抗力。
其他如大椎穴、涌泉穴、足三里穴位等已经是大家平时比较熟悉的保健要穴,在此不一一做讲解,不清楚自己的辩证体质的人还是建议向专业中医师寻求专业指导为好。
注意事项
1.贴敷采取的大多是辛热具有发泡性的药材,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30min为宜,若皮肤灼伤感很强,建议及时取下,用湿毛巾轻轻贴敷减轻痛感,以免烫伤。
2.一般选择下午3时之前贴灸,这段时间内阳气较旺盛。
3.贴后进食不宜过油,过时辛辣刺激之物,可能会食滞胃肠,导致阳气升发不利,反而导致热伏于内,变生怪症;或是内在过于积热,内热中生,形成病态。
4.贴后一般不宜洗冷水澡,4-6小时候可温热水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