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彩虹话物理:红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说起与“红“有关的诗句
想必最熟悉的就是王维的那句“红豆生南国“了
可惜我是北方人
不曾见过红豆
只听过王菲的《红豆》
虽然未曾见过红豆
但却是见过红杏
相邻的巨鹿县被称作"河北杏之乡"
最有名的是串枝红杏
――因果实红艳、密集成串而得名
而红杏让我顿时想了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写这首诗的人已想不起是谁
诗句却印刻在脑海里
用现在的话说
也是典型的“歌红人不红”了
这两句诗颇有哲理
试想,园中景色不可见
却由出墙的一枝红杏猜想出了满园春色
――这的确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才能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洞察力
对于物理学家更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那个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据说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
感悟到了各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
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
再比如亚里士多德由月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当时亚里士多德已经意识到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引起的
也就是说
我们看到的月食其实是地球的影子
因为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的
所以这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可是,如果地球是一个圆板
太阳正对着圆面照射
影子照样是圆的呀
的确如此
可是你想过没有
要是照向圆板稍微的光稍微偏一点
影子不就立刻变成了椭圆的吗?
可是根据实际的观察现象
不过管月食发什么地方
从未发现过椭圆的圆子
所以,惟一的解释就是
“地球是圆的”。
1522年9月26日
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终于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试想,亚里士多德仅由观察到的一点现象
就推测出了地球的形状
如果说
一枝“红杏出墙”人人都能看到的现象
那么说
知晓“满圆春色”就是缜密的推理了
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
“窥一斑而识全豹”
“一叶飘零而知秋“
对于学习也是如此
比如你一道题不会做
其实问题并是这道题
而是这道题背后蕴含的知识
应用的解题思维、方法并没有掌握住
一个聪慧的学生、优秀的老师是能够发现这一点的
否则,就题论题
不过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属于“治标不治本”了
红移与红灯
其一
天体若是远离
光谱呈现红移
运动结果可视
物理真是神奇
其二
可见光中波长最长
最易发生衍射现象
一丝不苟坚守路口
令出即止提醒车辆
火红的青春 激烈的讨论
做老师做久了,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会不会感慨学生怎么一代不如一代?
会不会觉得“为什么知识这么简单,学生就学不会呢”?
还是已经熟知哪些地方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或是形成了一套自己非常熟悉教学逻辑,啃老本,坐吃山空?
我是越来越体会到,必须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并暴露自己的问题,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理解、内化。有时候我们老师太急着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都一股脑倒给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能完全理解,然后开始进行大量练习。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弱化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这一次从新高一起始,我没求进度加快,而是一步步带着学生构建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通过自己的推理论证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堂上给他们时间相互质疑,讨论。
在我看来,火红的青春里就应该充满各种激烈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和讨论中,深化思维,提升表达能力。
于是,这样的物理课悄悄发生了。
就是下面这道题目,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级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的答案是1s时刻小车在参考系东1m,当时我还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孩子们对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理解不到位,认为减速就是向运动的反方向走。
通过课堂讨论,我看到题目的问题是没有说明原来汽车运动的方向是向东的,原题给出“到达参考系东10m处开始刹车”只是告诉了减速运动的起始位置。同学还说没准车是向南向北或其他不沿着东西方向的任意方向,那样求末位置就要在一个平面内讨论了。当然也看到确实有些同学是默认了汽车向东行驶,但出现了我刚刚提到的理解错误。
而这显然不是出题的本意。所以我课堂上对同学的质疑做了充分的肯定,并在黑板上画图描述他们的想法,当然也对题目做出了修正。还对题目做了一个变式,让孩子们理解刹车问题中常见的那个梗“什么时候车已经停止了”。
孩子们的质疑,让我看到他们对位置、位移和速度这个概念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一句话就可以衍生出对物理情景的联想。也让我发现题目不严谨的地方。我非常欣喜并感谢这样的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我更加理解他们的思维,也理解他们是怎样理解知识的。
最后附一首和这个情景相关的新作。
《减速》
你从后面拉着我的衣襟
想让我慢慢停下脚步
但我心却朝着远方
哪怕再走很短
也拼尽全力
完成最后一米
从未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