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嘉庆三年“六指人冤案”

清末文言集《刑狱录》中,曾记载一桩发生在嘉庆三年的冤案,称之为“六指人冤狱”,看罢之后,教人一阵唏嘘。 话说清嘉庆三年,浙江昌化一小富人家迎娶新娘,洞房花烛之夜,未等行周公之礼,新郎突然腹痛,于是如厕方便。新郎的父母听到动静,并没有在意,由于连日操劳十分疲惫,故此沉沉睡去。

清晨起来,新郎的父母见洞房已开,于是喊儿子儿媳出来吃早饭。结果只有新娘一人出来,却不见新郎踪影。问询儿媳,新郎哪里去了?新娘说未等天亮,新郎什么也没说便匆匆出门,她也不知去向。 父母愕然,慌忙寻找,屋里屋外,村里村外,全都找遍,却仍不见新郎踪影。一连找寻三日,仍旧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家人急得冒火,村民也帮着找寻,却万万没想到,新郎就在家中,但已经遭人所害。新郎尸体埋在柴房的柴草之下,若不是有人无意中看到露在柴草外的一个衣角,兴许要等到尸体腐臭之时,方能被人发现。 怪事!新娘明明说新郎在拂晓匆匆离开,为何又会藏尸柴草之下?于是地保对其进行审问,问她是不是下毒手谋害亲夫?

新娘泪流满面大声喊冤,说花烛之夜,褪去衣衫刚要与新郎行周公之礼,新郎忽然说腹中绞痛,于是披衣如厕,久久不见回来。她认为新郎害羞,不好意思回屋,苦等好一阵子,眼皮越发沉重,于是迷迷糊糊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脚步声,以为新郎回来了,当时屋中灯烛已经熄灭,新郎上来后,两人随即完成周公之礼,随后相拥入睡,睡得正酣之时,新郎却突然下地,而后急匆匆离开。她以为新郎又去了茅房,因此继续酣睡。醒来之后,见房门开着,新郎仍没有回来,这时听到婆婆在外面喊小夫妻出来吃早饭,于是急忙起来梳洗,却发现自己的几件首饰不见了。她一个新婚之人,跟丈夫无冤无仇,若是她谋害亲夫,又怎会继续留在夫家? 地保听完之后,认为新娘并非凶手,他认为是有人谋害新郎后,假冒新郎入洞房与新娘做快乐之事,事成之后趁天黑拿走首饰逃之夭夭。于是,地保再问新娘,那晚可发现新郎与平日有什么不同么?

新娘哭诉,自己乃是父母包办婚姻,在成婚之前,跟新郎连面都没见过,又怎么会知道新郎身上的细节。再者,那晚她含羞不已,全由丈夫摆布,加之房中漆黑,自己又因为害羞而紧闭双眼,全然置入梦幻之中。不过,她无意中触碰到新郎的右手,觉着新郎右手有两根小手指,也就是说,新郎是个六指儿。 偏巧村中真的就有一个无妻无子的光棍汉右手上长有六根手指,于是乎,地保带人闯入光棍家中,不由分说将光棍暴打一顿,接着扭送到官衙交于太爷治罪。公堂之上,喊冤无用,大刑之下,签字画押,光棍汉被定了个秋后问斩的死罪。 可怜新娘,新婚之夜死了丈夫,又遭恶徒羞辱,悲愤交加,一条白绫系在梁上,两腿一蹬,折了卿卿性命。新郎的爹娘,一见儿子儿媳双双殒命,老两口子干脆也找来两条绳子系在梁上随着儿子儿媳去了。好好的一个家,就这么毁了,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此事过去数年后,人们逐渐已经淡忘。某日,村中有个货郎乘船贩货之时,无意中见到同船的男子右手长有六根手指,不禁想起当年村中发生的惨剧。但世间之大,相同之人多如牛毛,再者凶徒已经正法,因此也就没有在意。 行船期间,货郎与六指人实在无聊,于是相互攀谈,权当打发无聊时光。六指人尽管口口声声说自己是闽南人,但口音却跟货郎同属一个地域。既然是外地人,却不是外地口音,货郎不免生疑,于是假装无意说起当年村中那桩新郎花烛之夜遇害案,讲述期间偷偷看六指人的神色,发现六指人不停地变颜变色,似乎心中有鬼。最后,货郎说凶徒已经正法,六指人才长舒一口气,脸上随即显出轻松。 货郎有心计,越发认为这个六指人有问题,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老酒,跟六指人对饮。六指人不胜酒力,越喝越多,开始失去戒备。货郎见时机成熟,于是跟他称兄道弟,假装开玩笑说,新娘说污了自己身子之人是个六指男子,兄弟也是六指,难不成当晚之人就是兄弟你?

六指人由于醉酒而口无遮拦,笑称那晚好痛快,可惜只有一夜之情,却不能跟那小娘子做一对长久夫妻,还要为躲避追捕而浪迹天涯,如今偷走的首饰早已变卖一空,身无分文好可怜。 此言一出,货郎假装到船头方便,悄悄跟撑船的艄公诉说了此事,希望艄公当一回英雄豪杰,与他一起擒拿凶徒,为死者洗脱冤屈。艄公是个耿直汉子,马上答应下来。于是拿出绳子,与货郎一起用力,将醉的不成样子的六指人捆了个结结实实。靠岸之后,立即扭送到公衙。公衙之上,六指人大呼冤枉,接着一通板子打下去,六指人不禁打,加之心理防线已被攻破,索性说出实情。 他乃是昌化当地人,那晚赶路时经过新郎的村落,见有户人家的院门前挂着带有喜字的灯笼,鬼使神差想着跳墙进去偷点东西。谁料刚进去,便撞见匆匆如厕的新郎,他在慌乱之下,抓起立在墙边的一根木棍,朝着新郎头上猛砸下去,新郎登时死于非命。他本想立即逃走,但又不甘心,于是将新郎的尸体拖入柴房,埋在柴草之下,而后进屋行窃,怎料被洞房之中的香气吸引,于是代替新郎做了当晚该做的事。事后歇了一歇,接着胡乱拿了些首饰逃之夭夭。他无家无业,索性逃到外地,没想到却因为酒醉说出实情,落得如此下场。看来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着自己要为那一家人偿命。

此案真相大白,案卷送交三司后,三司震怒,将原先负责审理此案的县令搁置查办,自巡抚至知府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至此,一桩冤案彻底了结。 此案说来也真是稀奇,有一点着实让人不明白,新娘未免也忒大意了些,但也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之中包办婚姻的荒唐,直到新婚之日,新娘才第一次见到新郎的样子,仅仅是短暂的接触,对于一个不经世事的姑娘来说,让人占了便宜,倒也说得过去,不怪新娘愚蠢,怪只怪礼教害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