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真的无比重要吗? ——与职业院校的同学们聊聊“专业”之二

亲爱的同学们:

上次聊到对专业的认识及专业的重要性。我想说,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在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的重要性也是非常有限的。那种认为上不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就没有前途可言的看法,实在有些偏颇的。这是因为——

其一,时代的发展,使得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从而降低了专业的重要性。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社会分工相对固定和稳定,从业人员一辈子“从一而终”的现象极为普遍。而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智能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等因素的影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了,从业人员在不同岗位之间的流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学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已经成为历史。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一个具体的社会人而言将会是一个频繁面对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在该组织编写的《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注: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注:可以理解为某一具体专业)。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了矫正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的偏差,进入新世纪以来提出了“能力本位”的理念。而在操作层面,又有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技能的严重倾向。于是,就出现了“重技能,轻基础;重就业,轻素质”的矫枉过正的局面。一技之长,成了职业教育的代名词;能就业,成了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这样的发展态势,显然是不健康的。

这种现象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泛职业化”,其突出表现为:力图使某个专业与某个社会职业或某个岗位形成完全的契合与对应,学习领域单一地指向该社会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即目前在职教领域所盛行的所谓“零对接”。

我国职教专家徐国庆认为:“有一种比较狭隘的认识,认为实践导向便是把大量课时时间用于技能训练。这实际上是对‘实践’含义极为肤浅的理解。强调实践知识也并非意味着就是加强技能训练,事实上,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智慧技能,而不是动作技能。”

其二,专业与就业密切相关,但专业不能决定就业。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时,虽然对专业有所要求,但同时提出,要选择该专业优秀的毕业生,这也就是说,并不是进了热门专业就一定能顺利就业;另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对职校生的专业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在实际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第二种情况显然要多于第一种情况。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于2008年对国内137个知名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随后才是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

我的外甥女曾在福州办外语培训学校,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特地询问她招聘教师的体会。她告诉我说:“录用初入社会的新人,是我最头疼的事。几乎每一个应聘者缺的都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他们的学习力、职场认识和抗压力。”

无锡华阳软件公司董事长在一次给我们职业学校校长作报告时说:“职校生的技能差一点,我们可以再培训,短时间就能达到企业要求,但是如果学生基本素质较差,我们是不会考虑录用的。”

有一年徐州财苑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向我校要人,我问她有什么具体要求?她脱口而出的话是:“没有特别要求,就是要反应快,形象好,素质高,看起来舒服一些的。”

我小女儿所在的一个国际公关公司(在北京),招收实习生及经理助理时,除了对英语有所要求外,对专业几乎没有要求,然而令公司感到无奈的是,这些新入职的人(几乎全是海归)在同类型的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就没有干满一年的。我女儿虽然学历只是本科,学的是电影制片与策划(与工作没有丝毫联系),英语也一般,但现在已经升任主管了。

其三,专业与职业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新东方的俞敏洪提出了“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的观点,我以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仔细分析俞敏洪的观点,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专业与职业之间,还隔着就业这一环节。同学们在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和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通常情况下,这二者之间的路程并不是“短跑”可以快速跑完的,最起码是“中长跑”,甚至是“长跑”。正如俞敏洪所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跑的是一辈子。”

但据我了解,同学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中长跑”或“长跑”的打算,更没有为此特意做些准备。你们普遍希望在短期内就能找到稳定体面、收入不错的工作。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立马跳槽走人。频繁跳槽,不断地换跑道,换来换去,始终换不来经历“中长跑”之后的成长体验和成就感。

我不是一概反对同学们跳槽,我想提出的问题是:这一份工作你是否认真地对待过?是否经历了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我认为,只有认真地对待过、经历了酸甜苦辣之后,才能判断出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在真正确定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的时候,跳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俞敏洪说:“我觉得人生用六个字来表达比较恰当。第一个叫做经历,第二个叫做体验,第三个叫做升华。”而我们许多同学还只是刚刚“经历”,尚没有深切的“体验”,就结束一个“经历”,跳槽到另外一个“经历”去了。这样浅尝辄止的“经历”,不能给予一个人任何“财富”,而只能使一个人的心态更加浮躁。

(未完待续)

2018年8月1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