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美好便无处不在

——读周国平《每一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后感

人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也是孤单一人离开这个世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段距离,就是所谓的人生。

从本质上来说,人注定是孤独的。

从天性上来说,人又是不愿意孤独的。

于是,探讨朋友、爱情、友谊等就有了必要性。周国平先生的《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正是围绕上面几个问题抒发己见的。

不能想象,一个人在远离了所有人之后还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一阵子,回来后写了《瓦尔登湖》。倘若他不能写作,写作了也不能出版,出版了也无人问津,情形会如何?

贝多芬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伟大的《英雄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倘若无人演奏、无人欣赏,情形会如何?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离开同类。然而人的复杂性在于,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的灵性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灵性,人和人在一起未必就能摆脱孤独。同样,再热闹的景象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也难以抚慰一颗孤寂的心。

一般同事、朋友自不必说了,就是夫妻之间也完全有可能是同床异梦的。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被利益所覆盖,追求纯洁的友情、高尚的爱情乃至亲密无间的亲情,谈何容易?这种情形,正如周国平在书中所说:“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岂不是过于悲观了?其实不然。

正是因为人的灵性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和外在的名誉利益能够满足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歌颂爱情、赞美友情、珍爱亲情。于是,周国平先生的《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才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爱情不一定要有结果、友情不一定坚不可摧、亲情也不一定就没有矛盾。我们需要歌颂、赞美、珍爱的是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有一颗柔软向善的心,这样的美好便无处不在。

比如爱情,爱得轰轰烈烈的是爱情,相互留下美好印象的也是爱情。如果把爱情定义得再宽泛一些,那么,两个陌生异性之间相互用欣赏的目光对视一眼,又何尝不是爱情的萌芽呢?

再比如亲情,我认为,亲情的美好绝不是体现在所谓的关键时刻,而是体现在每天最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如锅碗瓢盆、琐碎家务、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夫妻对话等。把这些处理好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就变得有滋有味。所谓关键时刻,与其说考验的是亲情,毋宁说考验的是人性。

人活的是一个过程——从生到死的过程,恰如一趟没有返程票的列车。列车无休止的向前、向前,不时有人上车下车。车上的人绝大多我们并不认识,甚至无缘见面,但同在一趟列车上,何尝不是一种缘分?想到此,我们不应该向每一个遇到的人适时表示善意吗?我们不应该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有缘人吗?

人与人之间有亲疏之分,这是正常的。但即使是我们最爱最亲的人,也终有一天要分离:我们自己先下车,当然会万分的不舍;我们最爱最亲的人先下车,我们不舍的心情绝不亚于我们自己下车。每当想到这些,我一方面感到不可抑制地忧伤、绝望,另一方面,我又加倍地看重亲情、友情,加倍地珍惜每一天的光阴。在这些方面,我读周国平先生的《每一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2017年12月5日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