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 小玄武汤(38)
原方: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小便不利(以上指里有水瘀、水饮停积,当有四肢或下肢水肿、肌肉瞤动、胃中有水饮停积不消化、口淡作呕之类的表现,有用茯苓、白术之类袪湿利尿以祛水瘀的机会),内生虚寒,腹中痛(主要是指肠鸣、腹痛、下利之类。而不是指腹中拘急挛痛、腹满时痛而欲大便的白芍证的表现,因为这种情况在本条所述的这种里虚寒、水瘀证中是比较少的,因为这类里虚寒证常有下利、便溏的表现,是不适宜再用白芍这种有轻泻作用的药物的。有用干姜的机会),四肢冷(指四肢逆冷、厥逆之类,有用干姜、附子、四逆汤之类治疗的机会)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由上面的分析可见,芍药在这里是没有什么选用的依据的,这里的芍药或为炙甘草(有护胃生津液、缓解证情的急迫的作用)之误,在实际应用时,宜据证取舍,不宜盲从原方),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参考比例:1、茯苓四,白术三,干姜三,附子三,白芍三;煎汤,分三服。
2、茯苓四,白术三,干姜三,附子三,炙甘草三;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小玄武汤=真武汤+(-生姜+干姜)(从本条的述证以及真武汤的述证综合分析,应该以这里用干姜的方法更为合适、对证,真武汤中用生姜是不够对证的。比如《伤寒论》316条的“腹痛,自下利”证,明显就应该是要用干姜而不是用生姜;此证同时也说明并不适宜再用白芍这类有轻泻作用的药物去泻上加泻)。
2、小玄武汤=四逆汤(小泻脾汤)+茯苓、白术。
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用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炮附子一枚,大个的附子一枚就是二十到二十五克,小的就是十五克。这就是伤寒论里面的真武汤,真武是北方治水之神,所以在这时一个温渗之方。甘味的茯苓可以泻肾水,治水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通阳就要用淡渗利湿的药。把寒水水泻了肾的阳气才能上来,所以就用茯苓和白术去治水。
辛味的附子和干姜可以泻脾,泻了脾就补了肾,因为土克水,土弱了肾水就旺了。加上酸味的芍药可以调肝,子能令母实也是一样,肝旺了肾气也就旺了。肾阳不化气肾里面的水液就代谢不走了,水湿过盛就会小便不利。因为下焦阳虚,阴寒过盛就会肚子疼。四肢冷就已经涉及到脾阳了,因为脾主四肢阳气,脾肾都虚寒了。干姜可以温脾的阳气和正气,泻脾是泻脾湿阴气,以及运化不走的多余的物质,泻或者补都是站到不同角度说的。
人体的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肠胃后需要阳气把它气化、分解掉,加工成适合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没有阳气营养就会存到身体里面。排不走后造成脾虚的人都肚子大,那些营养物质加工不好人体就吸收不了。可以通过拉稀排泄出去,如果人的阳气反复受损,吃凉东西过多身体不能用又排不出去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啤酒肚等肥胖症。
扶阳救逆去里寒的时候才用生附子,固阳补肾的时候用炮附子。附子出产在四川的江油,资源也是很有限,如果大量的用就是浪费资源了。也不一定效果有多好,达到治疗效果就行了,不一定你用一百克人体就能吸收。我曾经治疗心脏病没有脉的病人,炮附子就用了十五克,吃了三副药就脉就上来了。一个发烧的小孩心脉弱,我用了旋覆花汤补心阳,肝气郁又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肝里面有火我就没有用附子,因为附子是辛味药会助肝阳。
小玄武汤里面苦味的白术和甘味茯苓的可以甘苦化咸,会对肾有好处,芍药、干姜、炮附子可以补肝,还可以补脾肾的阳气。治疗的是内饮里寒,脾肾是寒的,但是里面还有水饮化不开。小青龙汤是内饮外寒,张仲景很多都是对方对药。他用真武汤是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欲动,真武汤主之。主要是寒在里面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同样一个方子就可以异病同治,同样的方子能治不同的病。
现在有很多妇女脚肿,腿上一按一个坑,别的症状没有。就可以用这个方,到冬天的时候膝盖以下都是冷凉的,水湿气化不了了,这个方子在临床上用得非常广泛。寒水过多可能凌心,就会心悸动。水气上冲头就会头眩晕,反映出来是头晕,但是你一摸脉是脾肾阳不足,就可以用了。我用这个方子治疗过一个常年发烧的病人,一般人不敢用干姜和附子去治发烧,这是内伤引起的发烧,这种病人不一定是偏胖的人。
大家对病症要认真钻研,尤其是家人有病了大家经过实践会有很大的长进。你会很用心,也可以长期观察,张仲景之所以能写出这流传千古的著作,就是因为当时有大量的病人。那都是从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年代的临床实践中来的,是饥寒交迫、死尸遍地的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家族的二百多人在十年中死了三分之二。当时大的瘟疫就闹过十三次,但是用竹简写书,非常困难,会形成断篇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