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那可能有人会说了,上次不是预告说要讲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怎么又改成了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呢?因为王维的诗,本来就是和贾至的诗,没有贾至的诗,也就没有王维的诗,这是第一点。那么第二点,贾至这首诗不是叫《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吗?既然是呈两省僚友,那就是在求和诗。那贾至这一求不要紧,马上引来各路高手纷纷响应。有三大高人都有和诗留下来。一首就是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还有两首,分别出自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和诗圣杜甫。大家想想看,一首诗引出三大高手,这分明就是华山论剑,虽然论到最后,贾至没能拿第一,但是无论如何还是应该表彰一下他的发起之功,这是第二点。那可能有人就讲了,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一开始不想讲贾至,非要讲王维呢?这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咱们这个节目,本来是讲《唐诗三百首》里面的诗作,可是《唐诗三百首》里并没有收贾至这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只收了王维和岑参的两首和诗,那为了尊重文本,才优先选择了王维的诗。但是,既然是四大高手华山论剑,我还是想都拿出来比一比,看看,面对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人又有怎样不同地表达。所以最终决定,还是先说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城两省僚友》。
那这个诗题怎么理解呢?先说早朝吧,中国古代臣子见君主叫朝,君主见臣子叫会,合称朝会。朝会都在早晨进行,所以叫早朝,唐朝的早朝又分三种情况:一种叫大朝会。每年的冬至和元旦举行,参加的人最多,礼仪也最隆重;其次是朔望朝,每月初一和十五举行,也比较隆重;第三种是常朝,理论上每天都要举行,但实际上视政务的繁忙程度而定,每个时期都不太一样。常朝的礼仪最简单,参加人数也最少,但是级别最高,内容也最扎实。它不是单纯的礼仪活动,而是真的处理政务,那贾至这首诗写的是哪一种朝会呢?咱们一块儿看了诗句再说,这是早朝,再说大明宫。上期讲过了,从唐高宗时代起,大明宫就取代太极宫,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了。它也是朝会的场所,大明宫和如今的紫禁城一样,也有三大殿,最外面是含元殿,是大朝会的地方;中间叫宣政殿,是朔望朝的地方;最里边叫紫宸殿,是常朝的地方。那贾至这次是在哪个殿朝觐的皇帝啊?我们也得通过诗句来分析。
那再说两省僚友,两省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简称,是唐朝的宰相机构。唐朝实行三省制,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之中尚书是行政部门,有点儿类似于国务院。而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决策部门,有点类似于政治局。那这样一比附大家就明白了,两省地位非同寻常。刚才不是说长朝的参加人员最少嘛,那到底是什么人参加呀?第一类,是在京五品以上中高级官员;第二类,就是两省所有官员 ,因为两省算是皇帝的亲信参谋。既然有这番特殊待遇,两省官员,也就颇有一种自成一体的感觉。所以贾至才会写诗呈两省僚友,都是自己人,内部交流。那王维也罢,岑参也罢,杜甫也罢,都在两省供职,都属于贾至诗题里头两省僚友的范畴。贾至这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属于朝省诗,是专门写上朝的诗。这类诗和应制诗一样,主题都是颂圣,而且都要求写得典雅华丽,有宫廷气象。那贾至这首诗符合不符合要求呢?一起看一看。先看首联“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这是写什么呀?这是写诗人的早朝之路啊。银烛就是银色的烛台,朝天自然是朝觐天子。紫陌是什么?紫陌就是大道呀,刘禹锡不是写“紫陌红尘拂面来”嘛。在那首诗里紫陌是指京城的大道,那在这首诗里,应该是指大明宫里面的宽阔道路。为什么呀?因为下一句是“禁城春色晓苍苍”。苍苍就是灰白色,天将亮未亮时候的颜色。既然都看到了“禁城春色晓苍苍”,说明诗人已经在大明宫里头了。因此紫陌也就不是从家里到大明宫之间的道路,而是从大明宫的丹凤门到宫殿之间的道路。那这条路用“长”来形容,说明什么呀?说明大明宫大呀,一句“银烛朝天紫陌长”,以小小银烛对长长紫陌,或者说以个人的渺小来映衬宫城的雄伟,这就是朝圣诗的写法。那随着诗人脚步的推移,天色也逐渐由黑转为苍,大明宫的美景清晰起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真是早朝的力量十足啊。要知道唐朝人可是五鼓入朝啊,五鼓就是现在的3点到5点,天还是黑的呀,所以要点蜡烛,但是人越走天越亮,到了宫里头,太阳的光华已经压倒了蜡烛的光芒,整个大明宫退去黑纱,呈现出一片浓浓的春意了。越走越亮,越走越美,这不正是臣子觐皇帝之前应有的心情嘛。而且呢,看见春色这两个字,我们也能判断出来了,这不是大朝会,因为大朝会是冬至或者元旦,那是冬天。那不是大朝会,到底是朔望朝还是常朝啊?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长朝的可能性大。首先,这里头没有出现朔望,这样的字眼或者意向。其次呢,朔望朝是在京九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的,中书、门下两省并不突出,而长朝,则要特别说明是两省官员参加。贾至既然称两省僚友,那常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这个事情能够成立的话,那朝会的地点,就应该在大明宫的紫宸殿。从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到紫宸殿,多远呢,1200米,这算是很长的一条道路了。那首联写的上朝之路,是写大明宫的全景。颔联怎么接呀?所谓律诗,不就讲究起承转合嘛,既然起首都写到大明宫的春色了,那下联就该承接两句,对春色的具体描写了。大明宫的春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看颔联,“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联写得真漂亮。拿垂柳和流莺相对,一个静,一个动,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已经很好了吧,还不够呢。诗人不是写一棵垂柳,一只流莺,而是千条弱柳,百啭流莺,这场面多大,多热闹啊。这才是宫廷气象,这还不够。千条弱柳在哪儿飘舞啊?在宫门前,因为青锁本来就是汉朝,装饰皇后房门的花纹啊,后来就代指宫廷。那百啭流莺又在哪歌唱啊?在整个大明宫里头。因为所谓建章就是汉朝的建章宫,这还是唐朝诗人,以汉比唐的老规矩啊。垂柳千条轻拂宫门,黄莺欢唱声彻宫城,这是多么欢乐祥和的春日胜景啊!那你再往深里想一下,宫门垂柳像不像卫士守卫,百啭流莺像不像大臣奏议呀,这其实不止是拿柳和莺来趁春色了,他也是拿柳和莺来比附朝会的臣子和侍卫。但是呢,比得含而不露,还能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嘛,到这儿该转了。转到哪儿了呢?从景转到人了,“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深惹御炉香”。剑佩就是宝剑和垂佩,是官员的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那玉墀又是什么呀?玉墀就是宫殿前的台阶。那这句是在讲什么?那是在讲上朝的核心部分。之前还是在宫外头看柳听莺,此刻已经走上台阶了,大臣们步履姗姗、剑佩叮当。为什么要说剑佩的声音啊,白居易不是说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嘛,贾至恰恰相反,他是在用有声来反衬无声。大家想那么多官员入朝,但只能听见剑佩碰撞的声音,说明什么呀?说明鸦雀无声。千官入朝,鸦雀无声,这是多肃穆的气氛啊。随后呢,随后就要进入殿庭了。殿庭之上,玉炉香烟袅袅,官员的衣冠都沾染了香气,这香气只是香气吗?当然不是。玉炉的香烟,那就是皇帝的恩泽呀。所以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皇帝,但是一句“衣冠深惹御炉香”,已经把皇帝恭维得严丝合缝了。从上朝前写到上朝中,气氛逐渐走高,最后该怎么结尾呢?看尾联吧。“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瀚侍君王”,这是写什么?写退朝了呀。所谓凤池就是凤凰池啊,古代是中书省的雅称,也可以泛指两省。贾至这首诗不是要呈两省僚友嘛,最后点题当然要结到两省。他是说呀,咱们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可都沐浴着皇帝的恩泽,那退朝回到办公室,更应该加油干活,好好写文章,伺候皇上。这既是在鞭策自己,又是在诫勉同僚,诫勉的堂皇正大,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诗收得非常得体。那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呢?可能有人会说了,思想很苍白,没错,咱们之前就说过,朝省世也罢,应制诗也罢,因为要颂圣,所以思想水平都不高。但是你看他从诗人自身入手,沿着上朝前上朝中退朝后的路径,步步写来,结构严整,而且气象宏大,词藻铿锵,不仅写得富贵尊荣,还有一种喜滋滋的劲头,扑面而来。早朝谁然辛苦,但是得以近距离接触皇帝,这不正是两省官员的特殊荣耀嘛。贾至把这种喜滋滋的心情,用千条弱柳、百啭流莺,玉墀步,御炉香,这种形象表达出来,连我们都能受到感染,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