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为何以禅宗为本?

梁楷 泼墨仙人图 纸本水墨画 48.7휧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以禅宗为宗,自晋唐之始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就如同写诗一样,它们都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现物象,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物象是次要的,“笔墨”本身才是目的与载体。文人画重表现而非再现,是“印象”与表现的结合,体现了对描绘物象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炼。

文人画承传禅宗对自性的大彻大悟,即“自性即弥陀”这一全新的主题关系。以发见自性与灵魂探究而根本彻悟。

宋 牧溪 鸟荷图 藏于日本

禅宗并非宗教,而是一种独特情感体验方式、心灵状态与生命态度。禅是“无神论”,不外求,而是向内心中求,佛曰:“佛即心,心即佛。”“明心见性”是佛学开悟的偈语,发见自性是文人画家大彻大悟的不二法门。发见自性的方法则是破“我执”,打破假我之执,排除虚假的社会幻象,发见真我,以此大彻大悟,从而能得大自在、大自由。

《老子图》宋法常纸本水墨纵88.9x33.5厘米 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

在文人画家笔下,画作不再单单是一种技法表现,而是以笔墨记录生命的真实,可以说文人画是画者的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将个体生命放入一种永恒的生命流动中去记录生命真实的图像叙述,从而使个体生命超脱有限的人生苦痛,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寻找生命的存在意义,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独特生存哲学。

宋 牧溪 叭叭鸟图 立轴 水墨 纸本 78.5x39cm 日本国立美术馆藏

中国文人画是写心的艺术。文人画作者大多有道、释、禅的人生观与文化心态。文人画家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远离庙堂,寄情山野,表现为一种空间构图上的“心理距离”,与凡尘俗世拉开了距离,这正契合英国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如王维在《雪溪图》中,使用一河两岸的构图。

唐 王维 雪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河分隔此在凡尘与彼岸世界,表现的正是“空”的特质:人“空”,山“空”,水“空”,天“空”,体现的是一种禅宗的开悟方式。禅宗里将心比作一间屋子,心虚空方可纳万物,恰如屋子空了方能住人,心灵一片虚空、内外澄澈才可吞吐万千气象,体现了禅宗的灵台清明与虚空。可谓“惟虚无乃是实有”。而苏轼所叙“静故了群动,空能纳万物”正是对王维的一种呼应。

元 吴镇 渔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一河两岸的构图在元四家那里被承袭并表现至极致,吴镇的《渔父图》的恬淡空旷、赵孟頫的《秋江渔隐图》的寂寞凄清、倪瓒的《容斋图》的萧散疏淡,均以虚空为质,形成了一个清虚的天机世界。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画 74.7휵.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早在公元五世纪基本解决了透视的问题,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张缟素以远映”,这种看似科学构图的弊端,提出“以大观小”的视点、“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构图表现方式。

赵孟頫 枯木竹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在空间开合上,注重“以大观小”的空间叙述。每一个物象,山、水、木、溪流、屋、人等都是自足的,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它们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这正契合中国文人画“气韵生动”表达的需要,不同的物象因“气韵”的无形黏连而贯穿一体,盎然生机。

南宋 夏圭(传) 捕鱼图团扇 页 绢本水墨 23.2휤.1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人画家在构图的空间意识表达上,多以“空”为旨,构图上经常出现大面积留白,这种构图上的“空”消解了外力,体现了顺应自然,与物象自在悠游的性灵之感,以虚空的画面来衬托虚静的内心。

庄子云: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表现在创作之中,寂寞为精神、虚静为意象、恬淡为风格。对比西画的“满”,中国文人画以“空”为主导的绘画内容与意象,为画面铺开了虚静的色调。文人画中的大面积留白,以“空”“无”呈现作者画外之感想,在“空”之中捕捉物象的动态,在看似虚无的“神”与“气韵”之中构建有形的物象,以有形的物象来寄托不可言说的性灵。

马远《山水图》大英博物馆

枯木、乱石、朱竹、空亭、空屋等,这些绘画意象的空淡疏远与庄子的虚静、纯粹天真的美学契合,其“空”“无”恰恰为心的悠游提供了一个流动性的空间,正是中国山水画“澄怀味象”“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卧游观的体现。

元 倪瓒 江岸望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文人画的视点是流动的,其所描绘的物象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不相关的个体,往往通过一个画眼而得“气韵”使之“活”,将万物串联一气,万物流动,自在活泼,从而顾盼生辉、欲散还连、和谐共生,形成一种“流动性”。物象是动态的视觉,是活的、是流动的,物象随画者视点的转移而移动,正可谓神与物游。

马远《秋江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馆

文人画重表现而非再现,是“印象”与表现的结合,体现了对描绘物象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因此,文人画在造型上“不求形似”,洗练概括、单纯简古,用笔天趣自然。

南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纸本 墨笔 81.2cm휰.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文人画用笔古淡,看似疏淡的线条表现,实则是用笔“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哲学关系表达。后世伪文人画大多信手涂抹模仿文人画的疏淡,殊不知文人画用笔看似疏淡实则沉重。文人画用墨高枯,淡雅素洁,皴法自在率真,用色古雅平淡,淡远重于瑰丽,具有浓厚的黑白二色的象征意味。晋唐虽然看似仟侬华丽,但仍以装饰意味为重。文人画罕用石青石绿渲染的青绿山水,往往是淡墨枯笔,寥寥数笔而尽得神韵,气象万千。

收藏

(0)

相关推荐

  • 山水大观 | “笔墨'之真义

    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 ...

  • 【天下艺术】国画:南北宗论

    董其昌在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出生在上海松江,当时称为华亭.明万历十七年考取进士,后来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董其昌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博学多才,擅长书画鉴别.他在书法上,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 ...

  • 廖庚鸿:浅议中国文人画写意精神

    蓝鹰书画专注于文化领域,书画传播推广领先品牌. 廖庚鸿:浅议中国文人画写意精神 图文/廖庚鸿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史称宋元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

  • 笔墨散论(一)

    意大利艺术理论家文杜里在他的<走向现代的四步>,很严谨.辩证的分析了现代艺术与印象主义,古典艺术,文艺复兴的那种深刻的颇具有逻辑性的联系,这给人一种新的启发,也就是在当下多元的艺术语境中, ...

  • 中国文人画为何以禅宗为本

    文人画以禅宗为宗,自晋唐之始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就如同写诗一样,它们都运用自己 ...

  • 赏析|沈周60幅水墨山水画欣赏,形神兼备,文人画经典之作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江苏常州人.出身世代文人之家,其祖父.父亲都擅长诗画. 明 沈周 杖藜远眺纸本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画作,又加入了自 ...

  • 从中国的“文人画”看“文人盆栽”(上)(全文)

    初学盆景时,每遇瓶颈,常会去观摩前辈师友的作品,或是从书册中寻找灵感,激发创作动力.渐渐地又热衷于观察自然界的老树.奇树,从中揣摩天生地养.岁月滋润的自然趣味.二十几年下来,颇有郑板桥画竹诗说的:&q ...

  • 从中国的“文人画”看“文人盆栽”(下)(全文)

    文人盆栽的鉴赏角度 当我们想要品鉴人物风格时,若对象是"文人",似乎很难用华美.富丽.高贵.雄伟.威武等属于"壮美"或夹杂社经地位的词汇去形容.想要贴切地活现& ...

  • 文人画:体现文人意识的绘画,追求性灵的表达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在北京做了一场题为"文人画里的人文--从石涛作品鉴藏说开去"的讲座,就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展开了讨论,尤其对石涛这位艺术大家的作品鉴藏进行了深入.独到 ...

  • 任伯年写照技艺、高妙绝伦,传统文人画笔墨的致高境界

    任颐(1840-1895),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杭州)人,清末著名画家. 任伯年绘画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形 ...

  •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一)文人画鼻祖画家--唐代诗人王维 在中国古代,唐代有一位全才田园诗人,他创作出许多千古流传的经典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浅析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中国画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画科,应该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种综合艺术,在情感的表达上与中国的诗歌艺术有着很大的共性,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在作画时都习惯于& ...

  • 什么才是文人画?

    苏轼的观点 文/卜寿珊 1.「士人画」 苏轼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术语,并以此来对抗专业画家.他在朋友宋迪的侄子宋子房的一幅画上题道: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