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鹊为桥――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是中国传统而又古老的节日,她的来历与牛郎织女有关。最早的渊源和形成大约于战国时期,在《诗经》有大东篇记载说:“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牵牛即河鼓。星座名。《晋书·天文志上》:“牵牛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明代罗颀《物源》说:“楚怀王初置七夕。”那时,人们在七夕这一时刻将牛郎与织女起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演变出美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河北内丘更加深入民心,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及祭祀仪式。2006年,内丘牛郎织女传说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的来历

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邢台是中国七夕文化传说重要的发源地,在邢台县、内丘县等地都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关于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历史形成由来已久。有说源于战国,有说源于汉代。从文献记载看,在先秦时期这个故事已经形成,牵牛之牛代表着中国的农耕文化,在甲骨文中关于“牛”的记载看分析,牛是殷商时期的重要祭品,以牛为祭祀用品用于重大的祭祀活动中,并形成了专门为祭祀圈养的“牢”。《史记·天官书》可证:“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织女为夏历七月的标志星,以牛为祭祀品向上天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以求得农业上的丰收。这可能是有关牛郎与织女最原始的本义。

1975年,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在“日书”中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专家释读认为: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不果”。这个记载说明那时的牛郎与织女已经发生了爱情故事,同时也证实他们的爱情“不果”是失败的。

《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是汉代时期记载汉族民俗的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其中明确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南北朝任眆《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文献中的天文志书中有记载织女星、牵牛星的记载,如《夏小正》中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些记载都是牛郎织女故事和传说的渊源。

王郊台牛王庙

牛王庙戏楼,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内丘县城西柳林镇王郊台村南。戏楼建于小马河北岸的高台上,为砖木结构,建筑由戏台、照棚两大部分组成。

戏台为砖石木结构,单檐卷棚硬山,顶铺布瓦兽档。整个戏台呈"凸"字形,分前台、后台和台底券洞。在戏台中间,有两根立柱,从此挂上幕帐,可分隔成前台和后台。后台三面垒以砖墙。前台三面大敞,有六根立柱支撑,面积宽于后台。

在戏台底有一南北走向的券洞,宽2.00米,长8.75米,高2.00米。据研究者说,券洞为乐队演奏处,并在券洞内放置数口大瓮以扩音。

在戏台前有罩棚,瓦石木质结构,卷棚式布瓦顶,罩棚有十六根立柱。南北长7.50米,宽8.20米,棚高5.50米。罩棚前角檐翘起,檐下有斗拱花三朵,形如展翅飞翔的蝙蝠。

牛王庙戏楼总占地面积116平方米,建筑样式独特,是冀中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神庙戏楼。

在戏楼北侧有牛王庙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并带有前廓。在牛王庙和戏楼周围种植96棵柏树。

关于牛王庙与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庙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碑记: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

又据王交台村的《王氏家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王家由山西落平县(今昔阳县)迁至直隶省内丘县交台村,至第三代王兵印克勤克俭,日渐兴隆。第四代王天德作为会首曾对牛王庙进行重修。今庙前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及民国五年、民国二十二年的重修碑。研究人员认为:在牛王庙不远处有道观碑,当地人称元龙碑,为宋元时物,为此牛王庙戏楼的始建年代有可能为宋元时期。1993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丘牛王庙会是为祭祀牛王而立,庙会设立年代无从可考。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七月七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入牛王庙赶庙会。祭拜牛王、为牛祈福和牵牛赶会是庙会的特色。在庙会期间,人们通过跑功、唱神戏、祭祀牛王等仪式,为牛王祈求平安、健康。祭祀时有剪纸的牛,有为牛求红布条祈福避灾等特殊习俗,用黄表纸剪成牛形在牛王神位前烧化。

祭祀时有剪纸的牛,有为牛求红布条祈福避灾等特殊习俗。作为农耕时代的主要畜力,牛王庙会上对牛的崇拜表现了这个区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研究对牛崇拜和七郎织女传说有重要价值。

2007年,“内丘牛王庙会”收入首批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街玉皇庙

东汉末年,邢台古巨鹿郡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是中国道教文化重要发源之一。至今在邢台东部的平乡、广宗、南和、邢台、内丘等县市区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迹,如平乡的太平鼓,广宗平乡的太平道乐,隆尧的管子会等,这些都是中国道教文化早期的文化遗留,在广宗县的大同观、邢台紫金山、内丘、邢台县的灵霄山等还有许多道教文物,是证实邢台为道教文化源头的有力证据。

内丘县有丰富的道教文化遗留,西部山区有鹊山扁鹊庙,王郊台有牛王庙与牛王庙戏楼,内丘县城东关玉皇庙。

关于内丘玉皇庙,内丘县境有两座,一座在内丘鹊山扁鹊庙会,“嘉靖间知府刘应节(1560-1562)建。”一座在内丘县老城的东关,当地人称东街玉皇庙,《内丘县志》记载说建于明代,为“隆庆间(1567-1572)太监申信建。”申信,嘉靖年间入宫为太监,万历初,因余懋学弹劾其“论南京守备太监申信不法,帝为罢信”后被斩。从玉皇庙的记载看其历史已经有450年的历史。

现在的东关庙是一个传统庙群,有玉皇庙、皇姑庙、王母庙、五生母、八腊庙、三圣庙、奶奶庙、财神庙、龙王庙、毛主席庙、二郎庙、观音庙、悟空庙、土地庙。每年庙会的活动辐射到周边的临城县、隆尧县、沙河市及石家庄地区。

古代的玉皇庙,是以供奉玉皇大帝为正神。即“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

玉皇大帝还称昊天上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

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祭祀玉皇的仪式往往超越了三清的规格。但在内丘县却不然,玉皇庙最大的祭祀是七月七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设立的祭祀庙会。

祭祀之“功”

七月七的东街玉皇庙庙会,以祭祀牛郎织女为主,有人说来这里的善男信女在玉皇面前祈求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人说是感恩玉皇大帝让他们这一天相会。

祭祀时,人们首先在玉皇庙前展开天棚地棚,在周围摆放龙轿、龙袍、彩衣彩鞋等供品,将供品呈献在供桌上给玉皇也称“上大供”。然后将其它祭品都摆放在玉皇庙前,她们称此为“验功”。再把信徒各自所带的供品摆上在供台上,献供时由领功的善友进行“表功”。

随后由师傅领信徒跪拜天棚地棚后,拿扇鼓围成圆圈开始说唱,为“说功”,主要说唱天棚地棚图案内容,重新演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们边走边唱边舞为“跑功”;有的在发功时还出现了边哭边诉的现象,被称为“罚功”;出现“罚功”时有善友上前进行边解,此功称为“劝功”。

在祭祀过程中,信徒们通过“功”的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天棚地棚前焚香朝拜,唱念着《祭玉皇》祈神俚曲:“七月初七龙伞会,龙伞大会来接圣,接住老爷通天令,伞黄大帝站天棚,无生老母来领功,王母娘娘领里清。领开儿女表表名,顺德府,内丘城,金店大街有村名,张门张氏儿和童,年轻有小是孩童,师傅圣堂领路经,三家师傅五家令,五家圣旨有号令,翟庄大街有根营,张门张氏老师令,李门邢氏老师令,根源令法在天棚......”在祭祀活动中香客敲打乐器,将他们自编自演的牛郎织女故事在表功、跑功、劝功等仪程中演绎出来。祭祀中不断有加入,跑功的人随时增减,这样的祭祀形式一直到晚上。开始唱完《天河配》戏,戏毕后信徒们收起天棚地棚,称“收功”。

收功后信徒用五色花红纸、香、箔、金银纸等,上供点香,开始焚烧,这个过程称之“交功”。在交功时还当场用黄蜡纸剪出天梯,同天棚地棚及其它祭品一起烧化,同时把制作祭品时所剪下的碎纸也一并烧掉,称这些碎纸代表地上所有的小生命。交功表示祭祀仪式结束,信徒们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称“功圆”。

在庙会期间,会首还组织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戏剧向玉皇献神戏,这些戏剧轮番演出,有传统爱情剧目《抬花桥》、《西厢记》、《打金枝》、《八件衣》、《对花枪》等等,神戏演出到七月初七晚必唱《天河配》,又称《牛郎配织女》。等刹戏后,焚化所有祭品,称落棚,庙会结束。

天棚地棚

牛郎织女祭祀中使用的天棚地棚,底为黄色,用十六张纸拼接而成,面积长约3米,宽约2米。上面有各种图形组成了平面图案,这些图案以五色纸、金、银箔纸为材料,图案用以剪纸艺术为表现形式。

天棚,四周装饰以云纹花边,在每一个边的正中剪出城楼形图案,象征着天界的四大天门,天门有飞翘层檐,在飞檐的角下挂有风铃和红灯笼。天门下两侧还有门墩石,门的中间设有香案,案上有香烛蜡供。天门是人升天时通向天界的通道。在这个通道上还有一轮红日、山川、火苗、一棵树等。

这棵树代表着佛国的三宝树之一娑婆树,当地的民众又称此树为“索婆树”,在他们的心目中这种树是指生命之树。

在天门里一侧剪有红日太阳,其间还剪有香案、蜡烛和男人的形象,代表着日神,旁边有牵牛星,牵牛星两旁还剪了两颗小星星,代表着牛郎织女的一双儿女;在旁边还有用四颗星星组成的菱形织布梭星。与日神对角处有用蓝色纸剪成的月亮。月亮里面还有山川和桂花树。还有香案、蜡烛、月兔和一个女人的形象以代表月神。在日神的旁边,剪有织女星和三颗星组成的三角形牛扣索星。

天棚的中间为天河,用两排弯曲形的星星来表示,在天河的中央用五彩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除此之外,天棚的各个方位还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东斗五星、西斗四星、中斗扫帚星和王母娘娘的八角琉璃井等。

地棚,与天棚一样用云纹装饰四边,在四边的中央设置了四个地门,地门与天门的图案基本相同,这是人们进入凡间的必经之路。在地棚中央有高大的莲花台,台上为大地山川的主宰后土娘娘。在莲花座下剪有一条大鱼,当地人称为“大鳌鱼”,说大地就承载在鱼的脊背上,如果鱼一动就会引起地震。在后土娘娘的两侧为一男一女,男的驾着金色的船,女的驾着银色的船,船上的男女表示世间的男人和女人。在其四周还剪贴有五彩鱼、蟾蜍、蝌蚪、蜗牛等等,在后土娘娘的上方还有大山和树木与花草。

七月七牛郎织女祭祀以拜天棚地棚为祭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主要内容,运用剪纸的艺术形式制作天棚地棚,所组成的图案没有文字,而是运用红、绿、白、青、蓝、紫七色纸并用,运用组合、重叠、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一幅五彩缤纷、引人遐想的艺术作品,演绎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了男耕女织、阴阳和谐等内容。给人带来艺术上的感受,同时图案所表现的内容,有传统的宗教意识及民俗文化,为此众多专家考察后认为:内丘七月七牛郎织女祭祀与天棚地棚不仅是国内仅存的民间手工剪纸作品,保留着大量的传统剪纸艺术的原始形态和信息。而且其文化更为独特,在宗教、民俗、神话研究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国内民俗文化传承中是独有的,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奇葩。

文化传承

内丘东关玉皇庙的牛郎织女祭祀历史悠久,传承有续。根据调查,目前可追溯的传承已经有六代。据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欢研究:第一代是张门苏氏,第二代为张门张氏,第三代分为二枝,一为李门邢氏,一为张门王氏。第四代李门邢氏又分别下传给李门关氏,张门杨氏;第四代李门关氏下传三人,分别为桂珍、李丑妮、喜凤;第四代张门杨氏下传为喜凤。第五代李丑妮、喜凤下传为宝秀。第三代另一枝张门王氏下传范门张氏,第四代范门张氏下传淑芳。

李丑妮,内丘县内丘镇翟庄村人。女,1940年出生,农民,上过扫盲班,是天棚地棚第四代传人。她小的时候,经常看她奶奶李门邢氏制作天棚地棚,当时她没有兴趣,奶奶将制作传承给张门杨氏和李门关氏。李丑妮长大后,她又投李门关氏学习制作天棚地棚。1970年代前后,天棚地棚被当作封建迷信,李丑妮不敢公开制作,就偷偷的在家制作,就这样她制作天棚地棚近四十年。

张喜凤,也是天棚地棚制作的第四代传人,她分别从第三代李门关氏和张门杨氏学习剪纸和制作。张喜凤最初学习天棚地棚制作时,只是是帮忙李门关氏粘贴剪纸图形,后来李门关氏发现张喜凤心灵手巧,“于是让喜凤尝试剪天棚地棚。喜凤认为以前做的剪纸粗糙不美观,于是根据自己对天地的理解和对当地传说故事的积累,展开想象制作了天棚地棚,银河、鹊桥、星宿、地母娘娘、法船等都是在喜凤参与剪制之后才填加的内容,鳌鱼、天门地门、日月等形象较以前也更精巧雅致。”(苏欢《内丘七月七庙会仪式剪纸研究——天棚地棚剪纸活态性流变的田野调查》一文)张喜凤的天棚地棚剪纸得到了师傅认可,从此张喜凤成为天棚地棚的制作传承人。

(0)

相关推荐

  • 羌城玉皇庙

    羌城玉皇庙

  • 临漳玉皇庙

    临漳玉皇庙

  • 南垂玉皇庙

    南垂玉皇庙

  • 【且听北京】《老北京述闻传说故事》“酒仙桥”的传说

    北京东直门外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酒仙桥.说起酒仙桥的传说来历,可以说是生动又形象.今天,且听文旅君给您细细道来-- 且听北京 很久很久以前,在如今东直门外叫酒仙桥的这个地方有个小村子.小村子被一条河分 ...

  • 【出路】天宝(保)桥的传说

    从刘家塆往外走,路有很多条.往东,是传统的老路,过扒锄港后经黑鼠庙可往三店至关口:往南,是走得最多的路,过铁路坳经寅卯山下可到省道柳界公路,则四通八达了:往北,是近几十年走得较多的路,出郭坳口可以去细 ...

  • 龙宫桥的传说

    龙宫桥的传说 横店村向北村去金华城的路口,有座横卧在松溪上的桥.此桥的名字很多,一名"八仙桥".一名"八素桥".一名"龙宫桥".传说,八洞神 ...

  • 闲林:自来桥的传说(另:诗一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常玉田: 光辉桥的传说

    民间传说:光辉桥的传说 在古老赵州最南端,自西向东流淌着一条美丽的沙河,学名槐河,从我们村中穿过,把一个村子分为两半.它似一条洁白的玉带,把赵州南部紧紧地系在一起:她又似一位活泼可爱.青春靓丽.花枝招 ...

  • 蒋冕促修广济桥的传说与历史真相

    历史上汉族政权没有宰相的官职(辽朝设有宰相官职,但他们是契丹族),宰相是对"一人之下,一万之人"封建王朝最高行政长官的尊称,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官职名称有几十种之多,明朝的内阁首辅可谓 ...

  • 行走丨驷马桥的传说

    驷马桥(升仙桥)位于成都北门高笋塘附近,也就是现今横卧在沙河之上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桥.古时建造时原为多柱木结构平桥,因横跨于成都城北十里的升仙水,升仙水源头来自升仙山,因此得名为升仙桥.现经过此地 ...

  • 柏尖山“状元桥”的传说

    音乐欣赏 状元桥又名仙人桥.坐落于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为5孔石拱桥,长86.1米,高9米,桥面宽7.95米,青石板铺筑,横跨白河入湘江之汇合口.两侧各有20根长条石大柱礅,桥面建通心桥亭24间,结构牢 ...

  • 三原龙桥的传说 /王新民

    三原龙桥的传说 王新民 "三原龙桥南北坡,坡上铺的石坨坨,坨坨中间钻窝窝."这是咸阳籍著名曲艺家张廉在他的群口快板<夸咸阳>中为三原龙桥编写的段子.三原龙桥也叫磨扇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