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教你识别康熙青花的方法。鉴别康熙青花最简单的方法
晚期青花胎薄体轻,尖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开始逐渐向雍正朝青花过渡。
清康熙时期,推崇明代青花瓷器。为此,在研究前朝瓷器的基础上,康熙时期烧制出许多在青花渲染的技法上仿永宣,在彩瓷上效法成化作品,所烧制的仿品都保留了康熙本朝的特征。
康朝晚期,青花款识就变得多样起来。除了本朝年款者,还要有干支纪年款,吉语款以及大量的堂名、斋名款等等都出现在了器物的底部。著 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图形花押者也可见到。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 屈 一 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
很多人认为青花瓷出自于景德镇,事实上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河南巩县畜,其后于元代成熟,青花技艺也流行于景德镇,明清时期得到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发展倒是后来者居上了。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瓷业生产早自南宋末期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作瓷胎。其一可以降低胎体厚度;其二可以生产更大件的瓷器;其三则降低了烧造时的变形率,即使瘦高器型也不容易在高温中倾倒,使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造型呈现出挺拔硬朗得特征;其四提高胎体密度,使得康熙时期瓷器具有与同大小厚度器相比物手感更为沉重的特点。随着高岭土资源的日渐枯竭,到乾隆末期,为了保证官窑瓷器的生产,政 府将高岭土垄断仅供官窑生产使用,景德镇民窑瓷业开始转而使用产自星子等地产高岭土,这些产地的高岭土不仅氧化铝含量明显低于高岭产高岭土而且开采运输成本高,景德镇民窑窑户为控制制瓷成本必然会降低瓷胎配方中高岭土的配比,因此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瓷器较之康熙本朝民窑青花瓷器,胎质明显粗松而胎体厚却手感较轻。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良,发色绚丽,层次感丰富而受到藏友们的喜爱,自康熙朝以后,青花瓷的烧制的质量一朝不如一朝,由于时间的久远,能够传世的精品是少之又少,市场上的康熙青花瓷珍贵而又昂贵。